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论文.doc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旨在重构政府、高校以及学生之间关系的改革。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的国家和高等教育的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旨在重构政府、高校以及学生之间关系的改革。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的国家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拟将这一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放在一个更宏观的大时代背景,即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其成因,并描述在此新背景下,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所扮演的新的角色是什么,政府角色转变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最后,本文选择了几个较为典型的国家,分析了在这种类似实质背后各国政府角色变迁的个性化特征。
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政府角色
一、关于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在诸多关于大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论述中,克拉克(Clark)的三角协调模型(coordinate triangle)一直被引为经典。它将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置于“三角张力”之中,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取决于三股反方向的力量(即国家权力、学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见,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高等教育机构受到供应者的专业技术(学术力量)、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市场)以及国家所代表的集体利益(国家权力)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合力影响。展开来讲,提供教学和科研的学术供应者们受其专业规则和自身旨趣的影响;学生消费者希望能够获得可以提升他们自身人力资本含量的知识和技能;国家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至少是维持政权所必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若用以上框架观照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会发现,几乎在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都发生了某种程度上向着市场一端的移动。
发生此种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需要检视作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外力和这种作用力的方向。
同样,用“三角协调模型”分析,当专业技术供不应求或者学者的个人旨趣被法律或集体主义行为所保护时,高等教育提供者就处于主导地位,整个系统会服从于他们的利益。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系统便是如此,如中国建国后至1980年代以前的高等教育系统。如果提供高等教育的专门技术因为媒体的发达或者通过商业手段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或者保护主义减弱,高等教育提供者的权力就会减弱,整个系统会被拉向另外一个或者两个持分者的方向。近二十年来发生的变迁正是如此。
对于学生消费者而言,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非常大而且相互之间无太大区别,学生就不会有过多要求,接受现有任何种类的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比较低,而且相互之间差别比较大,学生就会很挑剔,不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大学就会处于困境。这就无怪乎在一个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时代,没有热门、冷门专业的分野;而在国家放松管制后,热门、冷门专业逐步显现。
国家在此模式中的角色却是相当矛盾的。国家可能是供需两种相反力量的仲裁者,来保障一种公平的竞争秩序。另外,国家可能是高等教育的积极促进者,为了达到单凭市场无法达到的目标(比如,保障培训足够的熟练工人或者实现社会结构的复制等)而提供某些辅助、制定某种规则,其结果是,国家加强了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地位,甚至自己本身成为提供者,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的就业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