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为祖国找石油”.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为祖国找石油”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攸关国计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
1964年,在大庆油田,诞生了一首豪迈的歌: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
这首歌叫作《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激昂的旋律把石油工人建设祖国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不过,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石油工人身上,还深藏于每一位为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兢兢业业的地质工作者心中。
我们知道,石油和天然气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层中,地质学上把这种不规则分布、可储存油气的孔缝称作储集体。
揭示储集体的分布规律,预测它可能存在的地质条件和方位,这便是地质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姜在兴教授的研究方向。
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为祖国找油找气,是他和团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找矿难度增大,精度要求更高
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与其支柱能源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能源结构上的短板――原油对外依存度高。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发布《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
虽然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统计结果,2015年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885亿吨,仍有40%~45%的有效储层待发现,可供勘探的资源潜力很大,但现实情况仍是不容乐观的。
中国石油储集体类型多样,油田开发地质条件复杂,许多国外的相关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从常规油气资源到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储层预测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后续能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在油田开发所遭遇的诸多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层的预测精度不够所引起的,常见的有:油田地震资料中对对象的解释停留在勘探阶段,地质数据在开发阶段因滞后性而精度下降;诸多新井的测井成果不具备统筹性;新式的储层反演软件大量引入,但精度和适用性太低等等。
“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一套兼具动态性、统筹性、适应性的高精度储层预测技术,建立一套更适合我国地质环境特征的沉积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
突破传统思维,带来理论飞跃
当前流行的是基于相控建模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有相模式、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层预测技术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沉积现象和油气发现不能用现有理论和方法技术有效解释。
基于相控建模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中,只考虑地貌和水动力的影响,建立的相控模型通常是定性或半定量的,只能进行二维平面控制,并不能进行精细的三维空间约束。而且,传统的地震反演技术得到的波阻抗作为岩性标志,难以区分滩坝等与泥岩波阻抗差异较小的砂体。
姜在兴教授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未充分考虑“物源”和“风浪”两个要素的作用所造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考虑物源、风浪和盆地的沉积模式。同时,现有模式及技术对石油勘探开发所起的推动作用趋于饱和,迫切需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研发来进

“我为祖国找石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文档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