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规范用语
规范用语是书写内镜报告的基本要求,世界内镜学会最近公布了新的内镜术语,现摘录如下,可作为书写报告的基本术语。
一、病变
(一)狭窄
胃肠道的节段性狭窄可以用不同描述,例如:狭窄、缩窄、压窄等。同时,狭窄用于描述因为括约肌收缩导致的内镜无法通过和阻力增加,应当避免使用痉挛描述,因为其带有主观性。狭窄确定后,可以进一步根据病因分为外压性、内源性(良性或恶性)。
(二)红色黏膜:红斑和充血
上述属于通常被笼统地用于描述类似的组织和黏膜病变,只有红斑和黏膜充血需要严格区分。红斑被定义为单纯的黏膜变红,可以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但不伴有其他的改变;黏膜充血指黏膜肿胀、变脆,充血和红斑的定义无法严格区分,故可以混用,充血和水肿亦可以混用。这些术语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应该重复使用。
(三)黏膜硬化
该术语用于描述食管静脉曲张在注射硬化剂后,黏膜和黏膜下发生的改变。亦可使用纤维化一词。黏膜硬化也可被用于描述未行硬化剂注射病人的食管下1/3的硬化病变。为了区分这二类病变,可用自发性硬化和注射后硬化分别进行描述。
(四)糜烂、溃疡
糜烂仅限用于描述黏膜的微小表浅病变,病变可以呈白色或黄色,边缘扁平。并且黏膜清洁不伴有血痂。溃疡是描述较深的凹陷性病变(黏膜肌以下),表面覆盖白苔
(五)肿瘤和肿
肿瘤一词用于描述新生物样的病变,但不带有良恶性的判断,不可用于描述颗粒和丘疹等微小病变,亦不用于描述息肉、静脉曲张和巨皱襞等隆起性病变,但多数病人认为肿瘤就是恶性肿瘤,因而必要时可用肿块一词代替肿瘤。
(六)血管扩张
本术语可用于描述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血管发育不良,肉眼上无法严格加以区分,也可用于描述先天或后天的胃肠道血管畸形。
(七)瘢痕
纤维化一词带有较明确的组织学含义,因而推荐使用瘢痕一词,该术语可描述黏膜溃疡痊愈后的变化或注射硬化剂、激光光凝术等治疗后的黏膜改变。
(八)阻塞
阻塞一词指如异物等腔内病灶堵塞消化管道,而梗阻表示消化管壁的病变导致消化管道完全堵塞(例如十二指肠溃疡后瘢痕挛缩导致幽门阻塞)。梗阻和阻塞都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这使得这两个词的使用出现混乱,因而阻塞一词现在仅限使用于以下情况:①管腔内存在外生性肿瘤;②ERCP术中透视可见的胆道和胰管的病变。阻塞可为部分或完全,并且不区分原因(结石、肿瘤或异物等),肿瘤引起的阻塞可以根据管腔是否仍可通过描述为不完全或完全性梗阻。
二、病变的定位:原则和共识
(一)一般原则
对任何描述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按距门齿距离等描述适用于对食管的病变、对上消化道病变的描述,需要描述解剖位置,例如胃癌可描述为胃窦部小弯侧等。
(二)定位
1. 贲门、齿状线、下食管括约肌
胃食管交接表示食管到胃的过渡,通常用描述黏膜交接的齿状线(Z线)来表示。但避免用于病变的定位,因为实际上它与胃食管的交界处有一定距离。Z线位置可以作为正常食管、食管裂孔疝和Barrett食管描述的特定位置。应弃用下食管括约肌这一描述功能位置的术语。但可用于描述其功能(如张大的或高张力性等)。
、胃体和胃窦
胃底为膈肌下方部分的胃。相当于内镜检查反转操作时所见的胃体上部。胃体是胃角以上的那部分胃,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胃黏膜褶皱分界线为标志。胃窦是胃远端黏膜扁平的那部分胃。
解剖
内镜规范用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