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本内容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络,包括足少阳经脉、足少阳络脉、足少阳经别和足少阳经筋。
第二部分为腧穴。
经络腧穴学
足少阳经络
一、足少阳经脉
(一)经脉循行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灵枢·经脉》)。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入缺盆,络肝,属胆,与耳、目联系。
外行部分: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上额角,绕耳后,折回前额,沿头正中绕旁开第二侧线,()下项侧,交大椎,至缺盆,下行胁肋、腰间,至髀枢,沿下肢外侧正中,过外踝前,循足背四、五跖骨间,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经络腧穴学
循行要点
方向:头→足
路径
,入体内属胆络肝至髀厌支
(交接支)
体内脏腑联系:属胆,络肝,与目、耳联系
有穴通路分布
①起止穴:瞳子髎,足窍阴
②头颈部分布:目外眦、头顶第二侧线,
面颊、项侧
③躯干部分布:身侧胁肋,髀厌
④四肢部分布:下肢外侧正中,第四趾外侧
交接关系:前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接手少阳三焦经,
后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交足厥阴肝经。
经络腧穴学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枢·经脉》)。
【病候归纳】
外经病:官窍病:目痛,目眩,耳鸣,耳聋。
肢体病:偏头痛,颔痛,腋下肿,瘰疬,股
及下侧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内脏病:胁肋疼痛,口苦,黄疸,呕吐等胆腑疾病、
疟疾。
经络腧穴学
三、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1],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灵枢·经别》)。
经络腧穴学
四、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1]、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2],为外维[3]。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4],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5](《灵枢·经筋》)。
经络腧穴学
第十三章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