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 疼痛
㈠ 发生原因
1. 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 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一 疼痛
4. 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一 疼痛
㈡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一 疼痛
㈢ 预防及处理
1. 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一 疼痛
3. 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㈠ 发生原因
1.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 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 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㈡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㈢ 预防及处理
1.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皮内注射的并发症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