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触摸语文素养的质感.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触摸语文素养的质感
摘要: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帮学生开拓知识视野以为学生积累文化品位,在课堂上传授语文知识可为学生积淀语文思维,在课堂上通过语文知识为学生的语文技能定向,可以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技能,这些都是语文素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质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12-02
作者简介:马爱军(1977―),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经过十多年课程改革,无论是大环境中关于课程改革的一些争论,还是小环境中对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都还存在一些空洞甚至是虚无的情形。就以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来说,对其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上,将语文素养理解成关于语文的素质与涵养等。这样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就是缺少质感的。笔者以为,真正的语文素养在教师那里,在学生那里,应当更多的是一种可以触摸的、可以直接理解的真实概念,而不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或解释。
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素养的质感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与打造这种质感呢?笔者尝试借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概念的通俗理解
无论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想具有可以触摸的质感,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能够让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真正理解,而这就要求这个概念必须具备通俗性。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通俗不是庸俗,通俗是指能够以一线语文教师的话语去理解,去解释。只有这样,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成为更多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隐性指南。同样必须强调的是,笔者提出这一理解并非没有缘由,因为无论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还是从关于概念理解的学术角度来看,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所有概念,其只有经由一线语文教师的内化,才能真正为他们所接纳。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而言,那种过于阳春白雪的概念有时并不容易理解,而如果再加一些泊来语,理解就是更大的问题了。
那么,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素养的质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语文素养可以还原为“关于(初中)语文的日常修养”。这样的理解依据在于语文素养中的“素”字原本就有一贯、日常的含义,而“修养”一词则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示一个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位初中生在日常交流中还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用词或作文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可以认为其语文日常修养是不够的,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不够的。从这个角度理解语文素养,可以获得一些直觉的认知。其二,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不能用原有语境下的含义来完全替代新语境中语文素养的意义。比如说很多教师将语文素养理解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素养含义要丰富得多,其既包括思想道德层面的“祖国语文”的含义,当然也包括上述的听说读写,还包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等更为深层的含义。由此可见,课改语境下的语文素养含义更为丰富,也更接近学生的学习本质。

因此,对语文素养的朴素理解可以落实更多一线教师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理解的质感,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当努力将对语文素养概念的华美理解转换为更为质朴的语言,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初中语文

触摸语文素养的质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