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13节
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
传染病护理主编曾志励石海兰
案例3-13
患儿3岁,女性,入托儿。5月20日患儿出现低热
℃,双手掌、足底发现红色米粒大斑丘疹数个,
个别丘疹顶端有水疱;口腔内痛,流涎较多,拒进饮
食,强迫喂食时哭闹,不愿张口。所在幼儿园内近周
接连有手足口病发生。病前一起嬉耍、同桌吃饭、同
床午睡,密切接触。查体:℃,口腔充血、双颊
黏膜可见数个疱疹,舌边舌尖可见绿豆大小溃疡3个,
右足跟边及左姆指掌侧见5颗绿豆大水疱,泡液混浊;
在臀部及肛周皮肤亦有5个充血性丘疱疹。余无异常。
门诊诊断:手足口病
问题:①该患者可能的感染途径?
②提出主要护理诊断?
③如何制定护理措施并指导家长实施?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学习内容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自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一、疾病概述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病原学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手、衣物、玩具、食具、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感染后获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组发病率最高。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
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手、足、臀部斑丘疹、疱疹
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
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 重症病例表现
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临床表现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足跟部小水泡
足尖部小水泡
手部小水泡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口腔溃疡
臀部斑丘疹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3-13手足口病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