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论文.doc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论文
摘要:通过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对比阐述,说明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共生和互动关系,以及制度创新应与技术创新同步进行,并且为怎样规避后发劣势和发挥后发优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一、引言
杨小凯于2000年4月《后发劣势》一文发表后,一场关于后发国家到底是处于后发劣势还是后发优势的争论也因此引发。杨小凯与林毅夫他们之间的这场争论,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关于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深刻探讨。这场争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这个我们以前没有足够重视的问题,就我们这个处于发展中的后发国家来说,对于后发劣势抑或后发优势的深层次的思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后发优势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后发优势的研究中..,国内众多学者虽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莫一而衷,但一般来说可谓是大同小异。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取得的特殊利益,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得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所获得,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资本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要素收益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资本的后发优势就是源于自资本的边际递减。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第二,技术的后发优势。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三,人力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第四,制度的后发优势。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第五,结构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农业国,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在这五个后发优势的表现形式中,其中技术后发优势最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后发优势。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三方面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为根本、最为重要。因为前两者都决定于后者。没有技术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积累的意愿就会下降,就不会始终有一个高的资本积累;没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不能高级化,产品就不能升级换代。因此,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其实只需要看这个国家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多大。
技术进步有两个一是创新,二是引进。发达国家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以保持其在技术上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既可以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也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已有的,比自己要好的技术以实现技术创新。因为作为发达,因此技术进步只能源于自我的创新。不投入资金、人力去从事研究和开发,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发展中、国民受教育程度、
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