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
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骨伤科教研室
《精编中医伤科学》下篇第七章
一、化脓性骨髓炎
一、化脓性骨髓炎
定义: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骼而引起的炎症。
祖国医学称之为“附骨疽”。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好发:四肢长骨,尤以胫骨为最多,股骨、肱骨和桡骨次之。
按病情发展可分:急性和慢性骨髓炎。
(一)病因病机
常见致病菌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由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感染者少见。
(一)病因病机
热毒注骨:
患疔毒疮疖或麻疹、伤寒等病后,余毒未尽,热毒深蕴于内,伏结人骨成痈;或因跌打闪挫,气滞血瘀,经络阻塞,积瘀成痈,循经脉流注入骨,繁衍聚毒为病。
创口成痈:
跌打、金刃所伤,皮破骨露,创口脓毒炽盛,人骨成痈,久不愈则成骨疽。
正虚邪侵:
正气内虚,毒邪侵袭,正不胜邪,毒邪深窜入骨,致病成骨疽。
现代病理
血源性骨髓炎:多数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留)。
外伤后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受感染;
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使全身抵抗力下降;
其他部位有活动性感染病灶,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并传播至骨内,在干骺端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体弱,细菌毒力强,治疗不及时,则病灶迅速扩大而形成弥漫性骨髓炎。
病灶内的脓液首先在骨髓腔内蔓延,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也可先穿破干骺端的骨皮质,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佛管和福尔克曼管进入骨干骨髓腔。骨膜下脓肿继续增大可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形成蜂窝织炎或软组织脓肿,然后穿破皮肤,流出体外,形成窦道。此后急性炎症的症状逐渐消退,转入慢性骨髓炎阶段。
儿童患者则脓肿可穿破干骺端骨皮质而进入关节,成人患者则脓肿可直接穿人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
弥漫性骨髓炎病理过程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局部疼痛,全身不适,发冷寒战,体温急剧上升高达39、40℃,汗出而热不退,倦怠食欲不振,甚至有恶心呕吐,肢体搏动性疼痛加剧,不能活动,呈环状肿胀,皮肤微红微热,附近肌肉痉挛,,苍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血培养常为阳性,穿刺抽出的脓液可培养出致病菌。
(二)诊断要点
早期改变不明显,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开始紊乱,3-4周有骨膜反应。
影像学检查
骨伤科骨病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