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阎肃乐在其中
2015年10月14日,新华社公开发表一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会上,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代表军队文艺工作者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阎肃的发言得到与会者充分肯定指出:“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全时总是笑容可掬的阎肃此刻神情肃穆。“强军的风花雪月”一夜之间被人们记住。
人气超高的“定海神针”
2015年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降重举行。党和罔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观看晚会。
晚会结束后,作为主创人员的阎肃在退场时遭遇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折”一拨又一拨参演人员把阎肃围堵在退场的路上,争着跟他合影从小学生合唱团到专业演出院团,再
到来自民间的老年人演出队……到最后,阎肃被生生从人群中“抢”上了车,车子还是被堵在了停车场,85岁的阎肃不得不从车窗中探出半个身子跟大家合影。阎肃是创作者,既不是歌手也不是演员,然而这个似乎永远哈哈笑着的老人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你可能不熟悉他的每个侧面,但你只要稍微了解他,就会爱他
有阎肃在的地力,气氛总是团结的,融洽的原因很简单,阎肃辈分高、地位高,有他“镇场”,气氛自然会被他笑呵呵地带向和谐。
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与阎肃一同参与晚会创作的温中甲说:“他就是喜欢参与这种活动,这种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很少有稿酬,但他表现出的‘乐在其中’和巨大的激情让你很难想象他已经80多岁了。”
早在去年3月,阎肃就受命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创任务。
阎肃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全国没有几个人能和我一样,作协、音协、剧协、曲协、视协,我都是会员,一般人很少跨这么多协会。做点事做晚会,最需要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他们老让我去?就足这个原因,我是个杂家,哪样都通,门门都涉猎。你说两洋音乐,我不次于学专业的;你说革命歌曲,我会很多,他们一搞老歌晚会,我张嘴就来”。
正因为博采众长、睿眢有道,阎肃成了重量级文艺大策划,先后为许多重大文艺活动担当艺术顾问、总策划或者总撰稿。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小品、戏剧,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阎肃都是个“点子大王”,也是很多导演的主心骨大家都愿意和他合作,也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文艺界的“定海神针”。
这一次也不例外。“有阎肃就有主心骨”成了主创团队的共识。岁数虽然不小,但思想一点都不落老。新点子很多的阎肃在这一台晚会中,就横跨了核心创意组和顾问组两支“队伍”。而晚会题目《胜利与和平》的“胜利”二字,便是阎肃定下来的主旋律。
在晚会为期半年的编创、策划过程中,这根“定海神针”每每第一个到达会议现场,沉默听完所有人的发言,而后择取其中精华部分加以总结归纳、穿针引线。提起很年代久远的老歌,大家还在张罗着查资料的时候候,阎肃一张口就唱了出来,有板有眼,不出差错。唱完之后,连创作背景乃作者轶事都能讲出来一二。
爱笑的阎肃到哪儿都能把气氛搅活,但任务面前阎肃从来都不打马虎眼曾有人提议在晚会中选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这是一首全世界人民耳熟能祥的歌,所有人都喜欢,只有阎肃指出来:“歌是好歌,但这是一首意大利歌曲改编的,放在反法西斯这个主题下不合适。”经过核实,确如阎肃所言,没有人能够不叹服。
没有办法统计阎肃的脑海里究竟装下了多少美好的旋律和故事,更没有办法测量他的胸怀中究竟存下了什么样的情怀。
从紧张的战争年代走来
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4岁受洗,身上点了圣水,教名为“彼德”。7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一家人在战乱中从河北保定逃往湖北,又逃难至重庆,投奔父亲的教友,流落在重庆教会的“真原堂”。一年又一年,小小的阎志扬成了教会学校的尖子生。
就在主教一心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精深教父”重点培养时,1946年,阎肃却决定离开修道院,报考重庆南开中学愤怒的主教不得不放走了16岁的阎忠扬。这位刚刚接触新思想的少年一去,从此走进了时代的滔天巨浪,再也没有回头。
那是个新思潮涌动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着动荡中的中国社会,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正在学堂里接受灵魂雕塑的莘莘学子。少年阎志扬先是加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继而在大学中很快地接触到地下党组织。1953年,23岁的阎肃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阎肃”这个名字诞生于1950年。这年,他响应党的召唤,中止学业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工作。团员的光
“85后”阎肃乐在其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