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押题历史视域中的丝绸之路
【命题综述】
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部分)进一步优化了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其余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与2016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只是在细化能力目标要求中突出“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和发现历史问题”。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试大纲给予了明确的提示,即不拘泥于教材,不回避热点,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在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注重高考试题选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特点,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本文以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提名的“历史视域中的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进行历史知识梳理和应考方法指导,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热点追踪】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w学习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押题理由】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由此,丝绸之路成为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知识梳理】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明朝以前,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如下:
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输出;(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1)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
历史押题历史视域中的丝绸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