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论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论文.doc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论文
.. 摘要:1644年,中国舞台上活动着农民军、明王朝和满清三大势力,明王朝和农民军相继垮台,满清政权坐了北京。崇祯帝在崇祯三年杀抗清统帅袁崇焕,与明朝垮台关系并不大。明末历史为崇祯帝、李自成和满清政权都留下了“选择”余地,但崇祯帝和李自成都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才导致清朝代明的结局。如果崇祯帝能象唐朝玄宗、僖宗那样,在紧急时刻果断离京南迁..,或者在农民军攻到北京城下时接受李自成的招安条件,或许能够勉强维持明朝的统治。李自成在崇祯殉国后没能利用明朝太子笼络明朝旧臣,反而对明臣拷打追赃,加兵于边关将领吴三桂,导致大顺政权迅速败亡。满清政权抓住崇祯自缢、李自成加兵吴三桂的绝好机会,依然进军关内,不失时机地获得了全国政权。明朝不象东汉和唐朝那样缓慢衰落,而是急速死亡,崇祯帝自缢殉国的错误“选择”是直接原因。农民军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并不具有长久统治的能力,其败亡具有必然性。出身贫寒的李自成不可能象出身官僚的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李自成进京后果断采取拥立明太子登基笼络明朝势力的立场,他或许能够成为朱温第二。讨论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必须设定具体条件。当历史还没有迫使相关人物作出“选择”时,很难说历史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必然性。而当崇祯自缢、李自成加兵吴三桂之后,中国本部就再也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清军入关,这时明清易代就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王朝兴亡个人选择偶然必然
提纲:
一、明清易代简述
二、崇祯皇帝并未冤杀袁崇焕
三、不懂得“政治解决”农民起义的崇祯皇帝
四、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五、满清得国:机遇和努力
六、天灾、农民起义和明朝灭亡
(以下是正文)
1644年正月初一,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政权并登基称帝,此后率领农民军攻山西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3月19日在煤山自缢,明王朝灭亡。但李自成却加兵于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迫使吴三桂联清抵抗“大顺”,并引领清军把大顺政权逐出北京,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移驻北京,此后十万清军横扫天下,稳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明末翻筋斗似的历史变迁,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历史学家甚至几百年理不出个头绪。许多人认为,太多的偶然因素导致了明末特定的结局。
观察明末历史变迁的主线,可以认为当时中国舞台上主要是农民军、明王朝和清政权三方势力的争斗。由于不少人认为在三方争斗中任何两方都有联合起来对付第三方的可能,这就大大刺激了历史学家蓬勃的想象力,认为如果某个人物如何如何,历史就会有大不相同的结局。历史学家的这些说法被哲学家嘲讽为“事后诸葛亮”,但既然是“历史”学家,他们也只能在“事后”研究历史,所以乐于接受“事后诸葛亮”之称。本文利用“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分析明末各派势力的兴衰,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对1644年的历史作出新的解读,敬请读者批评。
一、明清易代简述
明清易代发生在公元1644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崇祯十七年,也是旧历甲申年,所以纪念明朝灭亡、清朝入关的文章往往直接称为甲申年祭。1944年郭沫若所撰《甲申三百年祭》,2004年出现的“甲申三百六十年祭”的文章,都是纪念明清易代的。
在1644那个甲申年的春夏之交,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百姓竟然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朝代。虽说中国历史向有周期性改朝换代的特点,成王败寇已成常识,但满清王朝突然占据紫禁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北京百姓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西汉、东汉、唐朝、明朝、清朝五个长达二百年左右的大一统王朝。长寿王朝象明朝这样一朝覆亡,在中国历史上确属仅有(中国学者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明朝何以出现如此特殊的结局?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况,用经济人史观的基本原理予以说明。
崇祯皇帝18岁登基,接手的是他那“木匠”哥哥撂下的烂摊子。登基伊始,他首先把大宦官魏忠贤恣意捣乱了7年的势力消灭殆尽,其次为东林冤案平反昭雪。一时道路相传,都以为“大明中兴”有希望了。但让崇祯皇帝烦心的是,官僚们办事不力,相互间的攻击隔三逢二,无有休止。经心腹太监密查,说是官僚们仍在玩门户党争老一套,于是决心整肃朝纲。在17年里,他先后更易内阁“宰相”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崇祯说,他
“所诛者是贪欺二字”,处理的都是那些伸手要权要钱,说假话大话却失职连连的“劣臣”。他对官僚层素质普遍低下表现出强烈不满,发狠说“但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就满足了。
但是崇祯皇帝也确实命运不济,在他当政时,内忧外患一齐袭来。高迎祥(后为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在陕北起事,在东北崛起的后金政权(满清)则是最大的外患。后金政

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99 KB
  • 时间2017-1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