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明清时期是史学走向衰落、缺乏创新的时代。史学思想也无大的创新,史学研究内容、方法也缺乏创新。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封建专制高度强化。
在科举上,采用八股取士,使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淡漠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在文化上,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上的高压,禁锢了学者们的思想自由,使绝大多数学者钻进故纸堆中,专力从事三代、秦汉文献的整理与考订。形成了一代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学风。
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封建史学日渐衰落。
明代史学,不甚发达。但纪录当代史事的私家著述,多有佳作,形成显著的特点。
清初诸帝提倡理学以加强思想统治,也提倡史学,并加强对史学观点的控制。汉学家致力于考订训诂,多兼通经史,或由经入史。历史考据学蔚为专学,影响了一代学风。
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我国思想界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学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学问渊博,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反清爱国志士。明朝灭亡以后,参加了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活动,都失败。于是,怀着满腔忧恨,转而从事著述,写下了数量相当多的著作。
黄宗羲,代表著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系统地批评了专制政治。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王夫之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代表作是《宋论》、《读通鉴论》。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
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
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
一、《元史》明朝初年经两次修成的一部官修史书。
作者:宋濂、王祎(总裁)
体例:官修纪传断代史
内容:上起元太祖铁木真称成吉思汗(1206 年),下迄元顺帝之死(1370年),共165年的历史。
价值:对研究元朝及以前蒙古人的活动的重要史料。
二、《新元史》柯劭忞;1206年-1378年,共173年的历史
三、《明史》
性质: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也是二十四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
内容:1352年-1644年,共293年的历史。
体例:官修纪传断代史
体例方面的创新:七卿表、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反映了明代社会特点。
四、《清史稿》民国;袁世凯特设清史馆编修
内容:起自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终于清宣统三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共296年历史。
在体例方面的创新: 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类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五表,反映了清末社会的时代特点。
实录体的产生
1、实录体---历代官修以帝王为单位的编年体史料长编。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材料写成。
起居注---汉代,宫中女官,帝王言行记录
时政记---唐代,宰相撰写,一日政务记录
日历----宋代,根据起居注、时政记写成
实录---唐代,史官,以帝王为单位的史料汇编
2、史料价值:
内容丰富
史料价值高
曲笔较多
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
一、《明实录》:起居注、时政记、实录体的产生
及保存情况。
二、《国榷》特点: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选择严谨,
择善而从;语言简洁准确。
三、《清实录》(附《东华录》)
朱元璋大赦天下诏
诏书内容包括赦免罪人,慰劳将士家属、减免灾区租赋、奖励垦荒、征访贤才、兴复学校等。
明初的各项大政方针多与此诏
书内容有关,所以本文对研究
明初政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清史籍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