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作者:韩愈
1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每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在唐代中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中,他的政治态度比较倾向于保守。但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加上“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到25岁时才登进士第,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这样的小官。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阶层又有联系,为他们“鸣不平”,尖锐地揭露世族地主阶层的丑恶腐朽,也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敢于犯颜直谏。
2
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而言的,即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
韩愈
柳宗元
4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文体常识
6
朗读课文,识记字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疏通课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能解答了。
8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并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如果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并以他为师。我是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难的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吧?
10
《师说》 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