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健身气功
About Chinese Martial Arts中国武术概况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概念
第二节武术的流派
第三节当今中国的武术内容与分类
第四节健身气功
Chapter One About Chinese Martial Arts第一章中国武术概况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的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它不但可以竞技比赛,还具有娱乐表演、防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和广泛社会价值。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健身防身的重要方法,也是选拔兵勇的主要手段。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练武已有口诀要求;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就设有武举考试制,通过比武选拔军事人才;在当时,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的美誉。
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 1928年,在南京曾设立中央国术馆,并在中国的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分馆。从1932年起几乎每年都举办“国术国考”。
从1933年起武术被列入全国运动大会的正式竞赛项目。1936年,中国曾派武术代表团赴柏林,参加第11界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受到了热烈欢迎。
宋代(960-1279)出现了“打擂”比武的形式,“打擂”就是在“在擂台上进行比武”的意思。明代(1368-1644)在军队中通过比武促进武术的发展。至到清代(1644-1911),民间仍盛行“打擂”的武术竞赛活动。
1957年武术被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并于195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为了适应武术发展的需要,1985年中国武术协会根据武术运动的特点,颁布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级。
为促进武术的科学化-发展,1985年在北京成立了武术研究院。1991年各高等体育和综合院校设立了武术或民族传统体育系,开设武术专修课,为武术培养人才。
Section One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第一节中国武术的概念
Ⅰ Chinese Martial Arts Names中国武术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武术在汉语的称谓较多,商代的时候称作“拳勇”在春秋战国时期曾被称作“技击”,明朝称作“武艺”,民国时期称作“国术”等,类似的内容有角觝、相扑、角力、手搏、打拳等。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当时的“武术”意指军事行动,而不是今天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体育的含义;后来,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的专门用语被广泛地使用。
上世纪二十年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
了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被誉为“国术”,因此,在国民时期武术被称作“国术”,中国的台湾省仍保留着此称谓。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明确称为“武术”,并正式确立为体育项目。
在中国民间,武术又被称作“功夫”、“武功”、“把式”、“操扁挂”等。
近几百年来,武术通过民间逐步到官方的形式传播到国
外,因此,武术在国外又被称作“kung-fu功夫”、“Chinese kung-fu中国功夫”、“Chinese martial arts中国武术”、“wushu武术”等。198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将其定名为“武术”。
Ⅱ. The Origins and Attributes of Wushu武术的起源及属性
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在人类早期,人们在大自然的斗争中掌握了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这就是今天武术形成的萌芽。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在中国古代,武术并不是像今天那样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而主要是以一种技击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当今的武术仍具有技击的属性。
武术与健身气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