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表演化”与“表演生活化”
戏剧艺术源于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所以戏剧表演艺术中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自然、可信,“生活化”是戏剧表演艺术的基础,但同时,戏剧又要高于生活,演员要借助舞台利用表演化身为生活中的角色去去体现生活同时征服观众。
目前,话剧受到电影、电视剧、小品等一些具有“生活化”表演风格的作品影响,将剧中人物返璞归真到与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成为“没有表演的表演”。这种自然主义的“表演生活化”的好处在于贴近观众,尤其是这些年“小剧场”的出现更加强化了这一概念。小剧场戏剧与传统舞台相比较,最大的改变是将原本高于观众――需要观众仰视的舞台降到与观众一致,甚至低于观众的平面上。观众从仰视观赏过程变成平视的参与,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甚至演员的四周都要展现给观众。
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艺术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但绝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仿,而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寻。但是“生活化”和“表演化”本身不是一对矛盾体,随着舞台科技手段的加强,演员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来加强,包括声光电的运用,在表演上,现代话剧的词汇更加丰富
,很多都融入了现代网络用语,这样,如果还一味地追求“字正腔圆”的表演,观众会觉得舞台腔太重,无法贴近生活。但是,太过于平实自然,将舞台表演等同于自身的生活照搬,又失去了话剧表演的独特魅力。所以,如何将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处理得更富戏剧性,如何将非常“戏剧化”的情节处理得更真实可信,这是需要一位专业演员用一生的艺术实践来追求的。
话剧艺术对空间的选择只能有一个,所以不论舞台上如何改变和表现空间,对于创作者来说,也只能服从这一先天条件。话剧演员面对剧场观众,在舞台上的表演必须适度夸张,说话的音量,咬字的准确度,清晰度都需要加强,是语言更具有穿透力,能让最后的一排观众都听得清,形体动作的幅度,情绪变化的反差都必须照顾到观众,使之看得明白。这种表演形式的夸张和放大只是舞台空间技术的要求。话剧艺术表演必须要以观众接受为基础。但是话剧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交流绝不是靠演员夸张的表演和行为的放大来完成的,它同样要求演员有生活的标准和自然的体验。我从事话剧表演二十年,我认为话剧表演主要要把握好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形”。
首先,我先讲“情”字,说白了,就是要给角色注入自己的感情,但这个感情不能无节制的输送,要掌握好节奏。就拿我最近参加的话剧《单身公寓》来说,此剧为小剧场演出,由于演员与观众距离非常近
,所以要求演员的表演交流十分的自然,无论是台词、形体、神态都必须高度的真实、准确、专注,达到自由地进入写实与非写实交替进行的表演状态之中。故事描写了先后住进单身公寓的四位青年男女,他们都是城市中令人羡慕的白领阶层,但在情感生活中他们又处于困惑之中,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使单身公寓成了抚慰心灵的温馨小屋。大龄姑娘静佳爱上的是有妇之夫昭仁,也是她的顶头上司,昭仁之妻从美国归来后,使他们两人的情爱发生了变化。大学刚毕业的敏敏一心要摆脱父母的约束,住进了单身公寓,她碰上了静佳的同学单身汉庄大青,被大青的成熟感和细腻的感情所吸引,热恋起来,但大青又有着自己情感生活中的痛苦和彷惶,他想爱敏敏,也对静佳有着好感,但又无法摆脱自己对婚姻的一种恐惧感。
我在其中扮演女一号静佳,她身上有我的影子,是
“生活表演化”与“表演生活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