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讲习(十)
练习二十五――书写节奏一
【练习目的】
前面我们所做的几个关于速度的练习,一般会误以为就是书写节奏的全部,事实上,速度的快慢仅是节奏的一个组成部分,甚或可以说尚还不是节奏本身。速度的快慢会带来线质的改变,但不能真正能够触及到线条魅力本身,距离艺术尚有一步之遥。今天要做的节奏练习直接指向的就是如何增强线条的感染力,最终体现是线条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一个思路在今天的书法训练中多被忽略,而在孙过庭《书谱》中已经有清晰地表达。孙氏既把速度和节奏分开加以论述,同时又对节奏本身与艺术审美的对应关系指向特别明确。孙过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这句重要的书论多被世人误解,这里将“凛”、“温”、“鼓”、“和”作为动词来看就会一目了然了,而这四个动作正是书写的节奏,我们将分别加以练习。需要回头再看这句书论,会发现前面有“然后”一次,这说明此一句之前的论述是其时间上和阶段上的前提,即是说如你是写篆书先做到“婉而通”,隶书则要“精而密”,草书“流而畅”,章草“检而便”,这些尚未达到,则节奏免谈。说白了,我们习《书谱》,流畅是首要的。节奏做到了,其效果就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了。我们先来看“凛之以风神”。
【练习步骤】
1. 体会风神所对应的线条感受。风神两字合起来,其重点在于“神”,就是精神头。在笔画即是指那种精神头十足的,飒爽而有英姿者。将这类笔画从《书谱》中分辨出进行体会、感受(图1)。
2. 四尺整幅宣纸临习所选风神十足的笔画(连原字一起),通过已经掌握的书写技法比如速度、绞转、顿挫等尽可能接近原帖的线条感受,将作业分别挂在墙上和原帖对比,分析自己所书线条质量与原帖的差距以及不同技法语言所呈现的线条审美之间的区别。
3. “凛”字之意观其两点水,或者小学语文中所习“凛冽的寒风”应该大致可以理解,即是说,“凛”之动作如寒风吹落叶般无情,严肃、猛烈、寒冷。用“凛”字法写出的那根线条感觉如一根普通的线条被冷水浇背后的状态,那种睡意全无,那种精光外射,那种神采焕然,对!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4. 心里清楚后,重新临习(图1),反复数遍,不断从身体内唤出那种“凛”的感觉和认识,手不断地去接近,直到达到原帖的那种精神为止。
5. 阅读历代书论和文论,找出关于“风神”的论述,结合自己的临习体会做自解文章一篇,不少于1000字。作业标注日期存档。
【练习说明】
孙过庭《书谱》属王字一路典型,学习王字在于求韵,韵之解多在于风流蕴藉,含蓄典雅,白蕉先生认为:“然韵字尚包含一种果断之气。”此最为知晋人者。果断之用笔大近于“凛”字,然犹隔了一层,白蕉先生又云:“风竹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是钟王得意处,是魏晋之韵。”这期间一个“迫”字确是点到了要害,大可玩味!大抵习王字者多于柔美秀润着眼,韩愈所批“羲之俗书趁姿媚”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这病不在右军,而是学着不自知,不求果敢之气,不知凛字用笔,不知迫字用笔,横生出如此多的毛病来。即便大家如赵子昂亦是少乎此风神,仅能平顺之笔运山阴矫变之势,故为包安吴所诟病。
练习二十六――书写节奏二
【练习目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法在古代书法被称为“书”,书本身的含义有二:书写和书法作品――动词之书和名词之书。在古典意义上来讲,这两者是统一在一
《书谱》讲习(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