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_人兽共患线虫病第二节人兽共患线虫病
一、旋毛虫病(甲)
是由毛尾目毛形科毛形属的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寄生于多种动物体内而引起。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小肠;幼虫寄生于肌肉组织。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可致人死亡。
(一)病原形态
成虫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辩认。
虫体前端较细,为食道部,较粗的后部占虫体一半稍多,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官。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无交合刺。
雌虫的大小为3~4×。阴门位于虫体前部(食道部)的中央。
胎生。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小肠,称肠旋毛虫;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
,寄生于横纹肌,称肌旋毛虫。卷曲并形成包囊,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
幼虫
包囊
幼虫
C, D: Larvae of Trichinella, freed from their cysts, typically coiled; length: to mm. Alaskan bear.
C D
(二)生活史
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宿主感染时,先为终末宿主,后为中间宿主。
感染后21天开始形成包囊,初期包囊很小,~,猪的包囊呈梭形,猫狗的椭圆形。每个包囊一般只有一条虫体,偶有多条。到7~8周后幼虫呈螺旋状盘曲,此时即有感染力。6个月后,包囊壁增厚,从两端向中间钙化,全部钙化后虫体死亡,否则幼虫可长期存活,保持生命力由数年至25年之久。
(三)流行病学
旋毛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主要包括人、猪、鼠、犬、猫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昆虫均能感染旋毛虫,因此旋毛虫的流行存在着广大的自然疫原性。
加之旋毛虫幼虫在不良因素下的抵抗力很强,肉类的不同加工方法,大都不足以完全杀死肌旋毛虫。在腐败的肉尸里的旋毛虫能活100天以上,因此鼠类或其它动物的腐败的尸体,可成为感染源。
第二节 人兽共患线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