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伪基本方法谈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物逐渐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和收藏的方向。由于中华民族固有的崇玉、爱玉之传统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温润等特点,古玉器成为文物收藏中较为普及的种类。人们对古玉器的购买力增大,市场需求高涨,古玉供不应求,这导致了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且愈演愈烈,已呈泛滥之势。这些伪古玉,尤其是其中的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又以特殊技法处理做旧,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品水平不断提高。这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真、伪古玉进行科学的研究(囿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谈之伪古玉特指现代伪古玉)。由于学习、工作之便,笔者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以下拟从制作工艺、造型气韵、玉料质地、包浆和沁色等五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中国玉器制作工艺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其经过了史前时期的石器工具阶段,商周至明清时期的铜、铁等金属质料工具阶段以及现代的电动磨玉机和镀人造金刚石的合金工具阶
段。由于历代制玉工具在形状、质地、效能、精准程度等方面上的不同和具体操作上的差异,各个时期的玉器上形成了不同的工艺特点和制作痕迹。如在新石器时代就不应当出现纤细利落的砣痕,而应是以各类硬石质磨具反复研磨成的毛糙状态。现代工艺相较史前至清代者之差异尤甚,辨别真、伪古玉便由此入手。
依清人李澄渊《玉作图》所载,古玉制作的基本步骤为:捣砂研浆、开玉做坯、砣磨上花、钻孔镂空和抛光。古玉制作工具效能较低,转速不均且慢,多以湿砂为中介物,人力手工操作,精准程度较差。制作周期较长,加工力度小,削磨量较少,中介物质细,工具、中介物、玉料三者可以充分接触、研磨,所以古玉工艺多细腻自然,干净利落,线条顺畅,抛光均匀柔和。而新玉或伪古玉,多以高速运转的电机带动镀有人造金刚石粉的合金工具钻磨而为,现代工具效能高,磨削快,加工时间较短,另因仿古作伪者急功近利,技术不到位,玉器表面多会起热干磨出毛道,线条边缘会出现崩碴。玉器抛光不均且泛有“贼光”,大弧面上会出现“小坡面”。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古玉,要熟悉、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以砣痕为例,砣具在历代玉器制作中主要应
用于碾琢线条、切割开料、开窗镂空等工序之中。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部分粗工会有重砣、歧出、过界的现象。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此外,在古玉嵌饰的背面以及窄长条状镂空处亦常能见到由细密、匀称,向外做离心推进的多条圆弧构成的半圆形磨砂砣痕,这是大多数现代伪古玉上所不多见的。
二、造型气韵
玉器的造型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发展成熟的。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义,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大多都有各自鲜明的造型特点,因此造型也是鉴别真、伪古玉的重要依据。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即根据公开发表的古玉图录或馆藏品仿制。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古出土
古玉辨伪基本方法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