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
简述《诗经·秦风·蒹葭》的层次结构及人文内涵
《诗经》简介
《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西汉时被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汉江流域。
汉朝毛亨、毛苌(音长)曾注释《诗经》,因此《诗经》又称《毛诗》。《诗经》中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另外,书中有6篇只有题目而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何为“蒹葭”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散,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蒹葭来抒发春序秋来的时序之感、江湖流转迁徙的漂泊之感,还通过芦苇来寄托江湖逍遥的隐逸情绪和蓬户苇壁、清贫自守的志节,因而芦苇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蒹葭》内容说
蒹葭内容三说:
①“刺襄公”说(毛诗序)
②招贤说
③爱情说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视之为爱情诗。
一生所爱
“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无言独坐放眼尘世岸,
鲜花虽会凋谢但会再开,一生所爱隐约在白云外。”——唐书琛《一生所爱》
相思之所畏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生;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倾听人心,看看诗中主人公,再对照一下自己,也许,自己也曾经如此。
《蒹葭》一诗的层次结构
《蒹葭》一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感情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即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
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及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局部)
诗经·秦风·蒹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