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况
1)时间:16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第二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阅读材料: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材料一: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
材料二: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征收地租、什一税,出售赎罪券、教会职务)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材料四: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导火线)
材料三: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思想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材料五: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1)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2、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上帝
神职人员
信徒
上帝
信徒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因信称义”的实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