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县级市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经济总产值不断创新高。在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县级市的经济主体作用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给经济管理体制带来了挑战。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要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就要实施改革,并制定长远的发展策略,以确保县级市的经济要素合理流动。本文针对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发展
一、引言
县级市要得到快速发展,改革是动力,也是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县级市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到具体实施中,给县级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地区没有真正意义地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到具体实施中,而是循规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暴露出经济体制运行中所存在的弊端。特别是近年来农业市场经济环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县级市的经济资源配置如果没有得到优化,就难以切实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县级市要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高度重视。
二、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一)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经济管理意识薄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市经济就快速发展起来,而且获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各种不足。多年来,县级市的各种资源都是国家供给,包括土地、房屋以及各种配套资源等,都接受国家的扶持,国家的各种财政补贴对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利好。[1]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县级市经济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加大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度,根据发展需要实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现行的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来看,由于长期运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模式,虽然经过改革之后一些经济自主化运行,行政单位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当涉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因此,对经济管理体制实施行政化管理会导致经济运行难以按照市场规则展开,这就必然会阻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时效性,各项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二)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没有重视资产管理
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落实到具体的运行中,就要对国有资产做好管理工作,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在经济管理中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没有将资产管理实物台账构建起来,使得经济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造成大量资产流失。在实施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对外部监督机制予以完善,就会导致资产运行中出现财务核算上的随意性,资产使用效率不高。[2]虽然县级市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地发展经济,也会因为没有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致使经济发展缓慢。
(三)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存在的运行机制障碍
第一,行政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县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如果在经济管理中受到社会管理局限,就难以发挥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二,县级市的财力与事权难以匹配。县级市在财政体制上多采用“统收统支”的方式,给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级市下拨规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之后,不会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通常县级市对财政资金多用于改善办公环境,用于调整工作人员工资,用于转向资金的部分很少。所以,部分县级市虽然财政收入较高,但是可用于支配的资金却非常有限,导致财源充足,却经常存在财力不够的矛盾现
县级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