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四川盆地大雾天气与预报 268
雾的定义及分类 268
四川盆地大雾的分布特征 269
四川盆地大雾的主要形成机制 270
四川盆地大雾的预报经验指标 272
四川盆地大雾的典型个例分析 273
第七章四川盆地大雾天气与预报
雾对人类生活、生产建设都有诸多不利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雾的危害性更为显著。大雾对交通运输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经常引发严重交通事故。另外,被人类活动污染了的城市或工矿区的雾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苯等重金属微粒以及灰尘和病源微生物,这些物质可伤害树木和农作物,被吸入人体后可危害人们的健康。大雾还是输电网络的破坏者,雾不仅因为潮湿,更因其中含有的多种化学腐蚀剂,易使输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导致短路或跳闸,造成大面积停电。
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地形原因及湿润的气候特征,成为了全国多雾区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成雾之后,有时经久不散,常给民航、高速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以及电力供应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雾的定义及分类
雾是指浮游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通常将水平能见度在10千米到1千米的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称为大雾,其中,水平能见度在500到50米(含50米)的雾称浓雾,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称为强浓雾。雾的厚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两米的雾,叫做浅雾。雾按形成条件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谷雾。根据雾中温度高低,又可分为暖雾与冷雾。按物态分,有水雾、冰雾和水冰混合雾三类。雾的天气学分类法将雾分成气团雾和锋面雾两类。此外,人们还常把发生在海上的雾称为“海雾”。
(1)辐射雾
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近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晴朗、微风而近地面气层又比较潮湿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较容易出现。
(2)平流雾
平流雾是暖而湿的空气流经冷的表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在我国沿海地区,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流向较冷的海面或地面时,常常形成平流雾。这种雾,在一日之中任何时刻都可能出现,一般仍以夜间和清晨为多。
(3)上坡雾
空气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上坡雾形成时,气层必须是对流性稳定层结,雾出现在迎风坡上。
(4)蒸发雾
蒸发雾是冷空气流经暖水面上时,由于暖水面的蒸发,使得冷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造成饱和而产生凝结形成的雾。
(5)混合雾
两个接近饱和的气团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达到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混合雾。
(6)锋面雾
在冷暖空气的交界处也常有雾产生,称为锋面雾。锋面雾一般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锋后都可能发生。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暖空气内云层中的较暖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发生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的;锋后雾则是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7)谷雾
通常发生在冬天的山谷里。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暖空气同时亦在山顶经过时产生温度逆增现象,结果生成谷雾,谷雾可以持续数天。
四川盆地的大雾大部分都是辐射雾,在山区地带有上坡雾、谷雾等发生。
四川盆地大雾的分布特征
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北面高大的秦岭山脉就像一道铁闸,挡住了南来北往的水汽,将南海、孟加拉湾北上的大量水汽截留在四川盆地内,加上盆地境内江河密布,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长江等河流贯穿其境,使得四川盆地近地面层成为同纬度的长江流域湿度最大的地区。据统计,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四川盆地在925hPa层的月平均温度露点差都小于3℃,表明空气接近准饱和状态的几率大。而长江中游的武汉和出海口的上海,近地面层925hPa的月平均温度露点差就要大得多,基本上都大于6℃,空气的饱和状态比四川盆地差得多。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四川盆地成为全国多雾区之一。
四川盆地大雾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川盆地年累计大雾天气日数沿江分布
根据1980年至2001年共22年的资料统计,四川盆地全年大雾出现日数的地域分布特征为:盆地中、东部多于西部,盆地南部最少。盆地中东部大雾天气年平均在50天以上,盆地西部、南部年平均小于50天,其中盆地南部年平均在30天以下。除高山站峨眉山年平均大雾日数达到310天以外,青神、邻水、大竹、温江、广安、武胜、双流、中江、广汉、资中、威远等11县(市)年大雾日数也都达到了80天以上,其中青神多达142天。而平武、叙永、筠连、荣经、雅安、马边、北川、古蔺、天全、峨眉、江油、广元、江安、珙县、芦山、名山等位于盆西北、盆西南和盆地南部边缘的县市年大雾日数均不足10天。总体来看,盆地大雾日数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一线(),沿江年平均大雾
四川盆地大雾天气与预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