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静、孤独、矜持、倔强的性格。1930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萧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自学提纲
“圈点读书法”把文中重要词句圈画出来,并思考问题。
1、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
2、什么是“年轻精神”?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一品质特征的关键词语。
3、这篇讲演是怎样开头的? 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4、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一)初读,学。
反诘( ) 人溺己溺( ) 舐干(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辨别。
雄biàn( ) 感kǎi( ) 木乃yī( )
3、查字典,解释下列成语,注意积累。
(1)理直气壮(2)如饥似渴(3)打抱不平
理清层次
1、第一部分(1---4)就“五分钟讲演”赞颂萧红“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的精神,引出“年轻人”的话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5----11)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这部分是演讲的主体,演讲的核心所在。
第三部分(12)结束全文,点明主题。演讲者把对祖国的爱寄托在培养年轻一代身上。
5——11段,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是核心所在。
2、什么是“年轻精神”?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一品质特征的关键语。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关键词语: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学习一切。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关键词语:大公无私、打抱不平、切实为人服务。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关键词语:不怕艰苦、倒下跳起、舐干血迹、牺牲自我。(这里的动词“跳”用得相当好。“跳”指通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作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
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3、这篇讲演是怎样开头的? 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分析:不是。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4、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4、分析:收束全文,点明主题——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屹立于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总结全文,分析构思,写法
1、这篇即兴讲演,讲述年轻精神的特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精神”的品质,“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为未来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思:五分钟讲演——沉默五分钟——追念萧红为革命的短暂一生——年轻人的话题——年轻精神如何看?——年轻精神的品质——勉励青
在萧红墓前教学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