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摘要: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依赖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文章通过对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试图找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大学语文;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46-02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承机制,而教育正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形式,曾有教育文化学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语文的本体构成是文化,文化教育理应是语文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优良传统。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注定要担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一、编订校本教材,凸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语文教材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而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就是对文化的选择。曹明海、陈秀春在《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中指出:“就语文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取向来看,选择主体以文化的眼光,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是语文新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使命。”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教材的选编是完成这项重任的基本和有效途径。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和文本基础,也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发新课文的一大着力点就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倪文锦教授认为: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从总体看,我国近代以来的语文教材还是恪守民族文化为主的立场,民族文化始终是教材的主流。但从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内容大致相同,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缺乏地域差异,以民族地区为例很难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因此,教材的编订在满足国家语文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要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既吸收主体民族文化和国外的先进文化,又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具体说来,就是在课文的选择上要符合本地区的民族情况,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为例,云南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个,其中15个为云南所特有,其中白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最具代表性。然而,以上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云南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却少有体现。由于受教材篇目限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能都出现,但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应当多少有点反映,否则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淡化,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增加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如《云南的歌会》、《孔雀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碑》、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等等。
二、培养师资队伍,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师资力量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都会渗透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看做“文化
《大学语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