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与破窗效应在小学后进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性活动,而无论在哪种学习活动当中,后进生都是一种无法避免和回避的客观性的存在。对小学阶段学习活动中的后进生进行管理和转化,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教育中存在着对于后进生行以棍棒式教育、恐吓式教育等方式,这些教育方式都不应该存在,也不应该是教育者所保持的教育态度。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和“破窗效应”的应用,却随着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它们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小学教育;后进生管理;期望效应;破窗效应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的法则就是“差别”,只要有了教育,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它的存在对于教育活动而言是无法避免的,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所以,后进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界和心理界专家学者展开了非常广泛的研究。综合现有成果来看,很多学者界定后进生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自然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将综合心理学中的
“破窗效应”以及“期望效应”展开小学阶段后进生管理工作以及转化工作的分析。
一、管理和转化后进生工作当中的“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中,对人进行适当的期望和赞美、信任,会对对方形成一种无形的促进力,令其积极向上,更加自信,尽力去满足人们对他的期待,维持别人对他的信任和赞美。
由本质上展开分析,任何人都会具备能够为人所肯定之处,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否调皮,从其心理上来说都想做一个被教师认可的好学生,也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即使是后进生也一样。后进生对教师的认可和赞扬有很高的期待,他们都试图通过教师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并非是“坏孩子”,也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采取“期望效应”的相关理论,明确地告诉班级上的后进生,教师对他们是有较高的期待的。教师要将期待转变成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促使其主动寻找自己的努力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每个学生都想成为教师喜欢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赏。俗话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平时,我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和赞美来鼓励学生。记得1998年8月,我刚毕业,被分配到稔村镇芦村小学任教,我勤于钻研业务,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叫小邓,他家境贫寒,父母离异,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在家务农。由于家庭贫穷,他很自卑,身上穿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书包又脏又破,成绩又跟不上,一些同学歧视他,下课后总是自己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无语。看到这个可怜的学生,我很揪心,心想一定要让这个学生找回自信。于是,我首先做同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不能歧视小邓,要想办法帮助他。课间,我特意让几个学生叫他一起玩耍,我也常与他聊天、谈心,并且适时帮他补课。他渐渐恢复了自信,与学生融洽相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看到小邓的转变,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也深深感受到: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服务者
期望效应与破窗效应在小学后进生管理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