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中后期河西局势
[摘要]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政府内部腐败加剧,边防松弛,北方少数民族瓦剌、鞑靼趁机先后崛起,为扩大势力范围,对河西及整个北方地区不断进行袭扰,关西七卫逐渐落败废弃,甚至落入少数民族之手,导致河西地区局势混乱。明朝政府采取消极防守的政策,闭关封市,退避嘉峪关内。而北方少数民族仍不断袭扰,使得河西地区乃至北部边境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直到俺达封贡后,与明朝政府重新修好,双方恢复贸易,河西地区混乱局势才得以缓解。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明朝;西北地区;河西局势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16-02
河西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是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管辖,明朝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至哈密地区招抚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先后设置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哈密7个羁縻卫所,史称“关西七卫”,以巩固边防,
“壮西土藩篱”。同时,在西北地区实行屯田戍边, 以解除朝廷西顾之忧,永绝边陲侵略之患。
明朝中后期,由于内部统治的腐朽,国力衰弱。瓦剌脱?撞砍嘶?崛起,向西拉拢控制哈密,控制西域要道。正统四年(1439),脱?姿溃?其子也先掌权,继续扩大其势力范围。而明朝内部则因“英宗幼冲,大臣务休息,不欲疲中国以事外藩”,对也先采取纵容放任的态度,任由也先部势力扩大。正统八年(1443),也先趁罕东、沙州、赤斤蒙古等卫进攻哈密之机,出兵围攻哈密,大败明敕封的忠顺王倒瓦失里,俘虏忠顺王母温达失里,俘获哈密部众、牲畜无数。后将倒瓦失里母及王妻放归。忠顺王倒瓦失里数次派使者向明朝政府求救,但明政府只是“敕令诸部修好”,却不发兵救援。忠顺王倒瓦失里求救无门,在瓦剌武力威逼下,于正统十三年(1448)去瓦剌。至此,哈密卫为瓦剌所控制。而对于沙州、罕东、赤斤蒙古等卫,也先除在军事上威逼利诱外,在政治上力图通过联姻对其实施拉拢,与其结盟。而明朝则继续纵容也先的扩张,对诸卫的求助也无能为力。如赤斤蒙古担心瓦剌侵逼,“欲徙居肃州”,明英宗即“闻谕而止之,令有迟警报边将”。正统九年(1444),明朝敕封的沙州都督困即来死,也先便封困即来长子喃哥为平章,其弟锁南奔为祈王,并下令恢复甘肃行省建置,进而控制了沙州等三卫,“西北一带戎夷,被其?胁,无不服从”。明朝苦心经营的西北诸卫,不仅没有起到“统驭诸藩,为西陲屏蔽”的作用,反而在瓦剌的控制下,恢复元朝建置。至此,嘉峪关外的西域诸地为瓦剌所控制,使得明朝与西域间交通受阻,而甘肃边防特别是河西地区的边防形势更加严峻。
瓦剌势力的扩张,对明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腐败的明朝政府被迫采取限制瓦剌朝贡、取消互市等措施来抑制瓦剌。然而,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解除来自瓦剌的威胁,反而促使明朝政府与瓦剌矛盾激化,瓦剌袭扰加剧,边防形势更加紧张。后来,瓦剌活动中心西移,不再追求对西域的争霸,但河西地区及嘉峪关外的西域地区的局势并未因此得到较大的缓解,分裂后的蒙古各部为了各自间的经济利益,仍然进行着相互间的战
浅谈明朝中后期河西局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