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蘇軾 子瞻東坡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任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因“乌台诗案”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走进作者: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定风波9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