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马小丁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请问这是什么?
同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结论不同!
Y
Y
Y
为什么强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求的提出,基于以下转变:
发展环境和条件转变
发展理念和发方式转变
发展的最终目标转变
投资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转变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
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判断:
我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改变--资金、技术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开始降低,而社会、土地、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外部性因素的约束在加强。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为人的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投资项目管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项目目标、价值判断、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方法。
发展的最终目标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投资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转变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建立新型的投资管理体制
政府作为全社会代表,在发展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发挥两种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者和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的投资建设者--对投资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管理和控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
建立综合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采用更加有效灵活的管理手段--规划约束、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准入标准限制、土地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控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评估和审查、社会风险控制等--对投资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管理和控制。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
从单一的评价理念到全面的评价理念
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
从单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到综合的价值判断标准
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方法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
--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已经能够承担“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任务。
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
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基本思路
财务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投资项目的财务盈利和清偿能力、确定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投资回收期
财务净现值(FNPV)
投资利润率
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收益最大化
经济评价
《方法与参数》
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确定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经济净现值(ENPV)
费用效益比
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法》
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
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社会影响评价
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
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
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但未考虑被影响人口的反应及其对项目的影响
社会评价
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
定性描述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
强调公平、参与、持续性、机构发展、性别、贫困等方面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强调项目对人的影响及人对项目的反应――项目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项目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
办法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