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朦胧诗派介绍.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朦胧诗派
诗派简介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支持者认为:
青年诗歌(朦胧诗)摒弃了空洞、虚假的调子,厌恶陈腐的套式,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风格,是对“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挑战的艺术革新潮流,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它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艺术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格局的出现。
批评者认为:
朦胧诗思想艺术倾向不健康,有“反现实主义”的性质,认为它们捡拾西方“现代派”的余唾,排除了表现自我以外的东西,把自我扩大到遮掩整个世界。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决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红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 1977年3月27日
《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年3月。1979年4月在《诗刊》,本诗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
舒婷写《致橡树》首先是植根于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代表诗人 —顾城

朦胧诗派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1.53 MB
  • 时间2017-12-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