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摘要:诵读是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下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在高考功利现实的影响下,或肢解诗歌,以技巧分析、答题模式讲解取代学生的自我领悟,或直奔背诵,以记忆代替审美和再创造,等等。试图阐述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雨霖铃》为例谈诗歌教学课堂中如何贯彻诵读教学。
关键词:诗歌;诵读;构建;诵读型课堂
一、诵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就诗歌创作而言,无论是严羽的“妙悟”说,还是王士祯的“神韵”说,抑或是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指出了诗歌的特质:一种或情或理的顿悟,讲究神韵,蕴含境界。
从诗歌学习的作用上说,它可以提升审美素养、培育创造性思维、涵养人文精神,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①《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诗歌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后来还有人作过经典的论述。艾青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②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③要通过诗歌获得使人
“温柔敦厚”的教化效果,领悟其中的“真”“善”“美”,必须进入诗境,领悟其神韵,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诗歌碰撞,唤起学生生命体验,形成共鸣或“顿悟”。而这个过程,诵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观照诗歌教学的现状,情况不是那么乐观。
据一份有关诗歌教学的问卷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情感渗透;3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介绍作者及背景,归纳主题思想;13%的学生认为教师注重讲解应试解题技巧、方法;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就诗论诗,讲解诗句含义。
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方式占大部分,分别为33%和47%,而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的只有20%。
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新诗的教学方式与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新诗的兴趣。希望教师采取引导、点拨和诵读方式来感受新诗艺术美、体会新诗情感美的分别占35%和20%,希望在课外开展如朗诵比赛、原创诗歌比赛等实践活动的有30%,希望教师采取串讲方法来学习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便适应高考的学生仅有15%。④
长期以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由于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出成绩的功利思想的作用下,语文教学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或教师灌输,致使学生缺乏自我体验;或含义解析,致使学生缺乏联想想象;或直奔背诵,以记忆替代学生审美和感悟。本应互动的活跃的语文教学死气沉沉。
二、诗歌课堂教学中诵读的贯彻
诵读是唤起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手段。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该少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下面以《雨霖铃》为例,阐述笔者诗歌教学课堂中贯彻朗读的一些想法。
(一)切实落实预习的读
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读对于诗歌学习是必须的,也是极为有效的。对于短小的诗歌,预习时读十遍八遍也不嫌多;而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先通读一两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读三五遍。预习的朗读可以不求甚解,只要对诗歌的内容、韵律和意境、情感有个大致的感受即可。以《雨霖铃》为例,学生预习至少可读三遍,读下来后应该知道这首词是一首伤别词,基调凄婉哀伤
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