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绝响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清代陕西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座高峰。
清代陕西同州、朝邑、华县、华阴、泾阳、乾县、礼泉、兴平直到宝鸡以西、乡绅官宦之家为夸奇斗富而蓄影成风,富家大户专门延请皮影雕刻艺人为自家雕刻自用戏箱。那时山西移民中的专业雕版艺人纷纷改行加入皮影雕刻行业,促进了陕西皮影雕刻技艺的发展。专业画师、文人等的加入,使它的艺术特点逐步精练,并在民间绘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减少了皮影造型的匠气,有的甚至达到了高雅、富丽的境界。如清代陕西泾阳县安吴堡大族富户吴氏一家(即世传吴寡妇家)的箱中皮影,是专为家族节日演唱而请画师、名匠精心设计的,并用独有的灰皮雕刻绘制,堪称精美华丽,具有高贵典雅的气韵。相传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逃至陕西期间,曾观看过吴家的皮影戏演出。
这些官宦之家形成的蓄影戏箱的风气,促使皮影刻绘、制作精益求精,使陕西皮影不仅仅成为表演的用具,更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灰皮影
清代中后期,陕西富平、礼泉、泾阳、高陵、三原、耀县等地的一部分富家大户,延请著名皮影雕刻艺人和专业画师(其中亦有文人参与),锐意改革皮影的造型设计,在保持原来西路皮影高大形制的基础上,融入东路皮影细腻精巧的刻工,并采用一种用石灰炼制过的牛皮,从而形成一路新的皮影艺术――灰皮影。
灰皮影的特点是:形制高大,比例舒展,造型夸张大胆,具有奔放潇洒的艺术感染力,刻工华丽、精细(有的甚至达到繁琐的程度);上色雅致、柔和,摆脱了民间艺术常有的匠气,达到典雅高贵的境界。
灰皮影存世时间较短,约为清代中期至清末,到民国时已很少见有制作了。据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回忆,连他的老师李占文(1909~1989年)都未亲见炼制灰皮的作坊,只是从前辈那里听说过灰皮影的制作工艺。由于灰皮炼制工艺繁复,成本昂贵,只有一些富家大户或官宦之家才有条件使用。兼之在表演使用中,灰皮影因为线条纤细,较容易损坏,以致灰皮影的作品存世稀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泾阳安吴堡吴氏家族的戏箱。
由于灰皮影珍贵稀少,过去对它的认识也比较浅显,甚至有一种说法,灰皮影只不过是在牛皮炼制过程中放了过多的石灰而无意中得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牛皮而已
(类似瓷器中的窑变)。现在从发现的实物来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并不是使用了灰皮雕刻就可称为“灰皮影”,最根本的是其艺术风格的不同。即便陕西东路皮影采用了一些灰皮来制作,但其造型却是东路皮影的风格,那么它仍属东路皮影,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灰皮影”。
灰皮影的造型与东路皮影完全不同。以皮影头来说,灰皮影一般采用“翻鼻头”“两弯眉”的做法,而东路皮影则是“正鼻”或“鹰鼻”,眉毛也是“平眉”或“皱眉”。从色彩上看,灰皮影的淡雅也与东路皮影的浓艳有较大区别。如图1的灰皮影“帅盔爹胡子丑头”,刻工精细繁复,色彩柔和雅致,鼻子的形状是灰皮影典型的圆而上翻的造型。而图2的陕西东路皮影“帅盔三须头”则是标准的“正鼻”和“平眉”,色彩也比较浓艳华丽。
与许多别的艺术流派一样,灰皮影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吸取了陕西东、西两路皮影的特长而发展成熟的。从灰皮影作品中,能很清晰地看出艺人在东、西两路皮影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锐意改革的痕迹――既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杰作,也有设计失败、为追求精细而失干繁琐的例子。正是由于灰皮影的设计往往纤巧精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才需要“灰皮”这样一种特殊的优质牛皮来完成它。
总的来说,灰皮影具有西路皮影的舒展造型和东路皮影的精细刻工,再加上它特有的淡雅色彩和华丽典雅的气韵,使之具有如官窑瓷器般的优雅风范。与陕西东路皮影相比较,灰皮影在头茬、影人及中小景片的刻绘上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在皮影大布景上,灰皮影也有清丽高雅的不俗表现,但与东路皮影大布景的瑰丽精细、气势恢弘相比(图3),在作品的力度上灰皮影略逊一筹(图4)。可以说,灰皮影与东路皮影在皮影造型艺术上各擅胜场,共同创造了陕西皮影的精华。
可惜至清代后期,内乱外患不断,做工繁复、价格昂贵的灰皮影渐渐少人问津,“灰皮”的炼制方法终于失传。如今,陕西东路皮影仍有艺人代代传承,而珍贵的灰皮影则早已成为绝响。
我与灰皮影的缘分
因为对陕西皮影的喜爱,我渐渐走上了收藏老皮影的道路。几年下来,陕西各种路数的老皮影收了不少,唯独最令我神往的灰皮影却无缘得见。
那次又到西安收集皮影,事情顺利办完。第二天中午回上海的汽车卧铺票也已买好,我与妻子到西安鼓楼附近有名的回民一条街闲逛,走到化觉巷口时,看见一家回民经营的小店,主要卖一些廉价的旅游纪念品,店里光线很暗,一面墙上挂了些皮影,猛一看都是近几年仿制的,被太阳晒得褪了色,上面厚厚一层浮灰。我因为这时已收藏了不少老皮影,自觉有几分眼力,就
民间艺术的绝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