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家乐对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影响论文.doc论明清家乐对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影响论文
..毕业我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演出艺术②。戏曲表演是戏曲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冲突和展现舞台时空的主要手段,是戏曲艺术的生命。作为明清戏曲表演体系重要构成的家乐表演,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推动了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成熟完善。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认为明清家乐是“昆剧非常重要的演出形式,对昆剧的唱腔艺术、表演艺术以及剧本创作都产生过大的影响。”③由于明清家乐对明清戏剧之影响既深且巨,非短笺薄简所能殚述。本文拟就明清家乐对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影响作一简论。
一、明清家乐表演艺术的独特造诣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黄克保先生认为,戏曲表演的独特性体现在它是“多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综合。传统的说法,把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归纳为唱、念、做、打四个字,这是一种贴切的概括..毕业,把戏曲表演各种艺术手段的形态和性质都包括在内了……在戏曲表演中,唱、念属于音乐范畴,做、打属于舞蹈范畴。”④明清家乐表演所展现的声容并美、色艺双绝的艺术造诣,代表了明清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追求。
(一)声容并美的艺术追求
清代戏曲家兼家乐主人李渔《闲情偶寄》卷三《声容部》“歌舞”称:
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习声容也。欲其声音婉转,则必使之学歌;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若知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别其讲究歌舞,有不可苟且塞责矣。
李渔从家乐教授实践出发,提出“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也即歌舞训练是达到声容并美的必要手段,而声容并美则是明清家乐歌舞表演的最高追求。诸多记载明清家乐演出史料都涉及到这一点。譬如:
“沈君张家有女乐七、八人,俱十四五女子,演杂剧及玉茗堂诸本,声容双美。”(叶绍袁《年谱别记》)
“其歌女之最艳者一曰‘八面观音’一曰‘四面观音’。声容并美,见者莫不心醉。”(《持雅堂文钞》卷五《李太虚别传》)
明清家乐“声容”之美还常借助对演员“歌容”和“舞态”的具体描述展现出来,如王士禛《观演〈琼花梦〉传奇柬龙石楼宫允八首》其二有云
“歌似游丝袅碧空,舞如洛浦见惊鸿”(《蚕尾续集》卷一),即以“歌”、“舞”对举;黄图珌《友人新买二妾并擅声口,态度之妙,听歌观舞,不觉成章》诗曰“妙舞清歌各逞妍,柳腰樱口并相传”(《看山阁集》卷九),则以“妙舞”、“清歌”并提,二诗同为颂扬家乐声容之美,而均以“歌”“舞”对举并提,可谓非藉清歌妙舞无以擅声容之胜。
受明清家乐主人审美趣味的影响,明清家乐之歌容以清婉为上。于是“清歌”一词往往充溢卷帙。兹如:
“子夜清歌,隔帘疑在青天外。琼箫玉管,莫把莺喉碍。”(宋琬《点绛唇·刘峻度席上听女郎度曲》词中句)
“宛转清歌度,把天边,行云遏断。”(赵怀玉《金缕曲·檀桥招集养春东馆观家乐》词中句)
歌容之清婉作为明清家乐声容之美的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以文士缙绅阶层为主体的明清家乐主人的审美趋向。与歌容之清婉相映衬的是,舞态之妙媚则是明清家乐声容之美的另一重要体现。在记录明清家乐演出史料中,“歌容”比较注重的是演员沉静之秀美,而“舞态”则突显的是灵动之妩媚。诸如:
“见说梁园事事新,清歌妙
论明清家乐对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影响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