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思考
[摘要]戏剧《莎乐美》字里行间充斥着残杀和死亡。先知,生的追随者,因向国王宣扬德而被囚,继而因拒绝莎乐美而被杀。莎乐美,死的崇拜者,因追求不成便向国王索要先知头颅,抱着头颅亲吻。生死相互纠缠又相互抗衡。王尔德通过《莎乐美》,以戏剧的艺术方式对生和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生与死;思考
王尔德的《莎乐美》取材于圣经故事,讲述了希律公主莎乐美爱上了先知乔卡南,遭到对方的严辞拒绝后,便在向垂涎于她的希律王献舞时,索要先知的头颅,结果导致先知被杀。而当她抱着血淋淋的头颅狂吻时,希律王见状深感恐惧,下令杀死了莎乐美。
该剧的创作背景是维多利亚统治后期的英国。那时社会矛盾尖锐,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艺术日益商品化。“简单地说,理智化、限定化、抽象化、官僚化和具体化――正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当它们应用于人而不是物时,并不是生命的原则。在这样的制度下活着的人对生命感到漠然,甚至眷恋死亡。”(弗洛姆,1988)维多利亚王朝遗留的保守气氛和开放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得文人们无所适从,他们被迫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又怅然若失。作为唯美主义的中坚分子,王尔德借享乐放荡、特立独行来抗衡虚伪的传统道德;而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者,王尔德敏锐地感知到对生的无边的悲观和对死的无尽的虚无感。
在这种情况下,王尔德试图通过《莎乐美》,以戏剧的艺术方式来探素生命的奥秘,思考生死哲理。他试图借此来抗衡心中的悲观和虚无。这种思考是作者意识中对生命的一种本质的思考,是作者对生与死的―种心灵诉求。
《莎乐美》一剧刚开始,便借王后希罗底的小童之口形容月亮“它很古怪,就像一个女子从墓中缓缓而起。它像死去的女人。你会觉得它在寻找死去的东西。它像一个魂归西天的女子。”而后,月亮被频繁地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当年轻叙利亚人自杀时,希罗底的小童又一次说道“我早知道月亮在寻找死物,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月亮是在寻找他啊。”此外,在士兵乙说到王喝的酒像血一样红时,卡帕多细亚人就谈到了他的家乡的神灵是如何的嗜血。剧中人物正是因内心充满着这种对死亡的特殊感情而平静地谈论着死亡、鲜血以及鲜血也无法换回的神灵庇护,使得全剧都笼罩在一种对血液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绝望之中,为生的溃败揭开了序幕。
先知乔卡南,他衣衫褴楼,面容消瘦,被关在肮脏的宫廷水牢里,仍忘我地宣扬他的道德信仰:这个世界是可以被拯救的,悔改是皈依上帝、获得永生的惟一办法。他是一个道德符号,他的预言被一一实现,象征了道德信仰的无所不能。他跟随上帝,从上帝手中接过生的希望的火把,却找不到下一个传继者。在先知乔卡南看来,仇恨、嫉妒和淫欲都是有利于死亡的大恶,都会扇动“死亡天使的翅膀”,都是死亡的铺路石。先知希望通过对恶的谴责,导人向善,从而创造生的契机。然而,他的这种谴责并没有产生他所预期的冲击力,并没有拆掉“罪恶之地之女”通往死亡的铺路石;相反,他激起了莎乐美强烈的占有欲,将自己送入了死亡的深渊。他的预言一一实现,象征了道德信仰的无所不能;而他却没能预想到当生面临死时,生是那么的脆弱。在生与死的较量之后,先知的生失去了载体,只剩下了能满足对死的追求的头颅,和一串串道德的余音。
莎乐美,死的崇拜者、驱引者。她皮肤苍白,是一朵开在地狱边缘的惨白而美丽的小花。《莎乐美》幕启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叙利亚青年对莎乐美的
生与死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