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当代华籍美国文学史上声望颇高的女作家谭恩美(1952-)的同名小说《喜福会》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十六个小故事,多方位反映微妙动人的母女关系以及早期移民华裔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故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跨文化性,描述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母女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作者谭恩美一方面强调妇女生活中具体文化和历史状况的多样化,另一方面突出种族、文化和性别对母女关系语境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入手,尝试挖掘母女两代冲突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的论证,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以及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融合;文化冲突;母女关系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055-03
作者:王凤霞,新疆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当代华籍美国文学史上声望颇高的女作家谭恩美
(1952-)的同名小说《喜福会》(Joy Luck Club)改编的。故事讲述了四对母女在双重文化身份下由于对待异质文化的不同态度引起的文化冲突,最终经过双方的努力,达成和解。影片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是两种文化的镜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是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尽管母亲们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来自不同的四个家庭,她们情感矛盾与冲突都有几分相似之处。移民母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向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中国文化。随着女儿们渐渐长大,她们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对母亲的敌对、怨恨、误解渐渐消除,内心越发感激母亲,最终双方相互理解,中西文化在母女两代之间达成融合。本文从分析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入手,尝试挖掘母女两代冲突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的论证,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以及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一、母女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影片中母女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似乎是生长在中国的母亲总是不能理解她们在美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女儿们。从慢慢追述的历史中,母亲们期望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自己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可是那些创伤已经渗入她们的骨髓,在对女儿们的教育中,她们将那些过高的期望、被压迫者过分的敏感与自尊一股脑压在女儿的身上,结果,造成了母女之间深深的隔阂。
苏一直以来都把对在大陆下落不明的两个双胞胎的“亏欠”转化成希望寄托在女儿君身上,望女成凤。幼年的君钢琴比赛失败后,苏仍逼迫女儿练琴,年幼的君不甘示弱地对母亲喊“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I am not your isn’t can’t make me.)苏怒吼道“女儿只有两种,听话的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听话的”(there are two kinds of daughter:obedientor follow own one kind of daughtercould live in this house:obedient kind)。中国式的专制和美国式的自主强烈碰撞,此后,母女俩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君成年以后,她们的冲突仍在继续,君始终认为她是母亲心中最大的失望。
多年后,已成年的君和薇莉在家庭聚会中发生争执,君为薇莉公司写的稿件被拒,薇莉的傲慢态度使她既感挫败又蒙受羞辱,当薇莉拒绝说:那不是我们要的风格(We need somebody who understands our style)。出乎她的意料,母亲帮着薇莉说:的确,风格是学不来的(True,Cannot teach style)。君感到母亲出卖了她,她认为她永远也无法达到母亲心目中的最好的品质,母亲对她的一切都感到不满,她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执。在美国长大的君不明白,传统的中国母亲不会当着客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孩子,君对母亲的误解一直持续到母亲去世后不久,直到她带着承载母亲爱的白羽毛见到了失散的双胞胎姐姐时,她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中国情结及对她的深爱。
君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薇莉自幼有着下棋的天赋,幼年的她却因看不惯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到处炫耀,(Why do you have to use me to show off?)赌气说不再下棋(I’m never gonna play chess can’t make me.)倔强自负的母亲林多却认为自己对薇莉的苦心栽培不仅没有得到女儿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就连为女儿骄傲这么无可厚非的表现都被女儿当作是炫耀的事情,并且感到女儿她为耻,自此失望不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