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论文.doc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建设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丰富大学生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道德个性化倾向、道德冷漠现象、异质性道德冲击、网络黑客行为等问题,为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丰富大学生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道德个性化倾向、道德冷漠现象、异质性道德冲击、网络黑客行为等问题,为此,应建立网络道德准则,注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使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和效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和扩大。在高校中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广泛普及,人均电脑拥有量的与日俱增,互联网日渐走进大学生活,青年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
一、目前网络文化的现状
自1995年中国互联网接人和服务向社会开放以来,网络用户逐年骤增,1996年底国内网络用户仅10万人,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NIC)2003年1月16日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已达2083万台,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人。其中18--%,占到网络用户的大多数;%,显示了上网用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认为互联网对其在学习、工作、%,%,%,可见,互联网对青年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显示,%。
肇始于1993年的校园网近年来发展迅速,1994年7月,由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试验网开通。到2001年底,CER已通达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科研机构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第二大互联网络,世界上最庞大的校园网。
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拓宽了其思维,也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但由于目前大学网络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网络环境还未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准则无法制约网上行为,容易造成大学生网上道德法律观念的偏差。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特点,使“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非控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为使网络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特点
:道德个性化是市场经济负效应和网络文化负效应的集中表现。市场经济使大学生的自由意识、权利意识、利益意识增强,但如果将只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规则扩大到道德领域,就必然导致唯利是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滥。而道德个性化必然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主张从个人的需要出发来选择道德行为,否认道德评价的社会标准,信奉“只要我愿意,怎么做都行”。这必然导致对传统道德原则的怀疑,对不道德行为的漠视和道德责任感的丧失。
2道德冷漠现象: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所构成的虚拟世界,随着“虚拟朋友”、“虚拟情人”等虚拟事物的出现,大学生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家园”,并以此缓解压抑的情绪,获得内心的平衡。但如果终日沉溺于虚拟世界,就有可能造成家庭成员、同学、朋友、师生之间感情联系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