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篆刻非小道,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精萃之一。随着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书法大展,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值得称道的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此展中能获奖者更是凤毛麟角,可谓浪尖上的人物了。淮阴吴自标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说到吴自标,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八届全国展上获奖的那批小古玺印,它们是那样的安然怡静,温文尔雅,且古韵绵亘,令人于偌大的展厅流连忘返,从此也让人记下了吴自标这个名字。此后好事不断,2005年《书法导报》举办的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上吴自标又一次获得该年展篆刻最高奖――青年专业组二等奖着实让人瞩目。
我与吴自标同列海上徐正廉先生门下,而他却进步神速。初次相识于第二届天津书法艺术节,那年我们是作为“全得在津门我们面对面了,还在用手机联系,随着后来我们促成淮阴――大丰两地书画联展成功举办,友谊日增。当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在郑州举办之际,我们再度作为篆刻入展者一同踏上中州大地,佛家讲一个“缘”字,我信。
吴自标出身寒门,全凭一股对篆刻艺术执著的爱,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尽管下岗,可丝毫没有动摇他在方寸天地游戈的决心,当别人都在下海的大潮中拼搏之时,他仍于印海翱翔且越磨越烈,吴自标堪当“文痴者言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类。
吴自标篆刻虽出楚三门下,然能洞察自己之短长,摆脱当今愈破愈怪的流行印风的诱惑,不去追星赶潮,而是静下心甘坐冷板凳,他将视野聚焦于二秦古印中,还将斋室命名为“二秦书屋”,将审美定位在“古雅”、“恬淡”之间。十数年来他未忘徐师谆谆教诲,为人坦荡、真诚、友善,力争人品与艺品同步。他于上世纪末,加入中国书协,然与侪辈交往,从无那种“先进山门为师”的优越感流露。篆刻一道,简言之以刀代笔,故而古谓“铁笔”。他的刻刀偏大、偏沉,刻小玺亦如是,他的篆刻无论白文还是朱文皆以猛利的冲刀为之,惟于笔画密处,线条之交接处施以短切的刀法,将一根根线条赋予刚健之生命。因对二秦古玺的沉湎、投入,能将所查之文字巧妙的印化到方寸之间,故先后得到名家李刚田老师、西泠名家刘江先生之青睐。从他那一方方小古玺里,可以勾勒出吴自标创作时的那种悠然的心态,同时亦蕴涵了他多年的苦衷及对前途的憧憬。
遥想自标当年初以黄牧甫为基,入徐师门后,刻过不少“徐氏印风”之印,皆能惟肖,可他心有不甘,经过多次的涅
??,以二秦为旨归,于强手如林的当今印坛占上一席之地,可喜可贺。
关于吴自标近期篆刻,徐正廉老师作如是评:吴自标长线条细如毫发,但又不纤弱,参差穿插而交待明白,丝丝入扣。在作肯定的同时,徐师又说,长处在于太象秦汉印,短处也在
行之苟有恒 久久自芬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