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话剧《立秋》的多重主题意蕴.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话剧《立秋》的多重主题意蕴
山西省话剧团2004年上演的话剧《立秋》,是当代文学史上继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等之后又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该剧讲述了晋商马洪翰继承祖业经营的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的形势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最终由盛而衰的故事。该剧既展示了富甲天下数百年的晋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揭示了晋商衰败的重要原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它的成功不仅说明现实主义话剧仍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其主题思想对于推进民族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晋商衰败原因的文化反思

金汉等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者的视野扩展到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历史延伸和当代人的深层意识层面,其戏剧性不再满足于社会历史政治关系外部表层的冲突,而是力图在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寻求揭示人物关系的深层意蕴。”《立秋》正是这样。
“晋商”是清代在商界和金融界崛起的一种以自然经济为背景的推动古老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力量。他们最初只是几个普通农民,不甘在大山的皱褶中面朝黄土背朝天,便以“走西口”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靠了自己的拼搏与奋斗。靠了历史提供的机会,他们终于造就了“晋商”这一奇迹。但历经数百年的繁盛之后,晋商又无可规避地走上了衰落的穷途。《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视戏剧作品仅歌颂晋商创业精神,歌颂其宏图伟业的窠臼,通过马洪翰这个集中国传统文化多种因子于一身的人物及其命运,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析与反思。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马洪翰的积极方面通过丰德票号的店训得到了精彩诠释:“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勤奋、敬业、谨慎、诚信”。靠了这些优秀的思想与品质,马洪翰继承祖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封建社会日渐解体。现代金融大潮扑面而来,其因循守旧的消极方面也开始表现出来。作为总经理,他拒绝了副总经理徐凌翔及二百多家分号“参加国家银行”。“融入现代银行业”的请愿与建议,“即使我马洪翰粉身碎骨,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也要为丰德护碑守门!”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给马洪翰“一线生机”,而是步步紧逼,使他最终不得不以毁家纾难的方式,结束了丰德票号辉煌数百年的光荣历史。
以马洪翰为代表的曾经富甲天下的晋商集团。终于在现代金融大潮中土崩瓦解了。但马洪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他百思不得其解,才发出这样的慨叹:“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自己,我到底输在那里
?我不服啊!”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将其原因归结为山西商人“人格结构中还有脆弱的一面”。和“上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立秋》另辟蹊径,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切入。指出了另一种重要原因,那就是不懂得与时俱进、图变求存,最终在日渐艰难的“守成”之中丧失了历史机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
应该说。马洪翰是输在了小农经济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守旧思想,输在了缺乏政治眼光和危机意识,输在了鲁迅所说的“因袭的重担”。但是,编剧并不是一个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作为现代话语符号的徐凌翔父子虽然在剧中没有取得关键性胜利。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更生的潜在因素,他们终于踉踉跄跄地走出了传统票号的运作模式而溶入了现代金融的新潮之中。应该说,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保守性之间的重大差异、揭示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和

话剧《立秋》的多重主题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2-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