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写小练笔,有效促写作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而小练笔由于形式自由,表达自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是习作训练的一个好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通过“补白”、“想象”、“仿写”等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从而提高学生习作的喜悦和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小练笔;习作;补白;想象;仿写;生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但是,写作却是一件让很多教师和孩子头疼的棘手事。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更怕写作文。而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写好作文,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因此,结合阅读教学,组织学生适时进行小练笔,不失为作文训练的一个方法。小练笔由于形式自由,表达自由,也比普通的习作更能容易让学生接受。让孩子在“语言感悟后,情感提升时,思维碰撞中”,在“课堂情感的高潮处”,让笔尖流泻下一时的肺腑,感受习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对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迸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组织学生练笔。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做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为文补白,补出隐藏的丰富
文章中总有一些地方,由于作者的构思立意,表达得比较含蓄,或者简练。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思维空白,给了我们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于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补充一些省略的情节,为文章补白。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当嘎唆在打洛江畔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时,场景十分感人,此时,嘎唆内心的悲壮、激昂更是通过这吼叫宣泄。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场景,以“此时的嘎唆在宣泄怎样的情感,在表达些什么”为话题,让学生进行练笔。因为有对文章的理解为先导,且表达方式比较自由,所以学生表现很积极,有的写“对不起了,我的祖先,我没有去你们留下的象冢,对我而言,波农丁和村民们是我的“家人”,同伴们就是我的兄弟,村寨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要与我的兄弟们同卧一个“百象冢”。因为我是一头忠诚的战象!”有的把着眼点放在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战友的怀念中。在学生笔下,这头年迈的战象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具灵性。
二、情到深处,写心动一瞬间
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能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无限的感染,这时,如果教师能适时把握好情感的温度,给学生宣泄情感的机会,及时抒发自己的感受,无疑是练笔的好时机。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根据学生情感的起伏组织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老人喂海鸥时其乐融融的画面时,我抓住
“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老人和海鸥在说些什么”这一话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写话,学生在写老人的话语时,对海鸥的宠爱写得淋漓尽致,如“瞧你,又瘦了!多吃点!”“老沙,有没有欺负公主啊?”这些充满亲情的话语让老人和海鸥的关系更进了一步。随着课文的教学,当孩子们听到老师深情地表述老人的贫穷,老人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想着海鸥时,看到学生没有了刚才的愉悦,取而代之的是为老人的去世沉重和痛
巧写小练笔,有效促写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