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论文.doc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论文
.freelF等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国际、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交易量,有dP/P=dM/M+dV/V-dT/,但在长时期内,V主要取决于支付制度和人们的支付习惯,故可以合理地假定为不变,即有dV/V=0,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M的增速长期高于T的增速,即倘若 dM/M dT/T,则终将引发物价的上涨,即dP/P ,大量货币追逐少量商品是发生通货膨胀的根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上式可以推得-dV/V=dM/M-d(PT)/(PT),因此,如果货币供应量M相对于名义交易量PT有更快的增长,即倘若dM/M d(PT)/(PT),则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V的暂时下降(即dV/V 0),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从长期来看,随着V的回升,通胀压力必将随之释放。由于dM/M d(PT)/(PT)也意味着 M/PT这一比例的不断攀升,因此,后者也是衡量通胀潜在压力的指标。
由于一定时期内的实际交易量T难以测量,因此,在假定经济货币化程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同时期最终商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实际GDP)来代替T,用名义 ,能够直接形成购买力,而准货币则能较为容易地转化为M1,是潜在的购买力,所以通常以M1/GDP和M2/GDP这两个指标来对货币与商品的名义相对量进行衡量,再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预示通胀的潜在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每年的增长速度几乎都远快于同期实际GDP增速与物价涨幅之和。 1978年到2002年,%,%%,比GDP增速高出50%左右。货币供应量更快的增长使得 MI/GDP和M2/GDP这两个比例迅速彪升,至2002年,%%,这不仅已远高于美日欧等发达,也显著地高于韩国、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
。
作为一个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是8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长期高于名义GDP增速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如今出现的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象则已经超出了经济货币化可以解释的范畴,只能说明目前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确实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极低水平。
我国经济自1998年起陷入通货紧缩后,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但与此同时,由物价水平负增长所造成的通货紧缩预期却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各项改革的推进又增添了人们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持币观望、储币预防的心态,致使新增货币被大量沉淀下来。因而在我国,具有价值贮藏功能、(地区)要明显高出许多。
尽管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暂时遏制了高货币存量向通货膨胀方向的演变,但是倘若出现某些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