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李桂芬
云南省罗平县中医院儿科,云南罗平 655800 [摘要] 目的探讨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式与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采用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常规处理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以及整体疗效,同时分析护理方式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快,效果更佳;整体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方式结合有效护理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病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退热合剂保留灌肠;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c)-0091-02
小儿外感发热是因上呼吸道受到感染而引发,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主要以退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式,采用西药治疗,会起到较快的退热效果,但同时也会对患儿产生较大的副作用,鉴于患儿各脏器相对比较敏感,易受到药物影响,临床采用中药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考虑患儿自身服药较为困难,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方式成为临床验证的适宜于患儿,效果明显的一种治疗方式[1]。为探讨分析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式与效果,2010年5月—2012年5月该院采用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方式对小儿外感发热患儿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8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3~34个月,;病程在3~70 h之间, h。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36个月,;病程在4~69 h之间, h。
诊断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参照200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有关中药西药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使用中药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病症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2]。所有患儿临床均表现出如下主要症状:身痛或头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且呈现黄或白色、口干舌燥、咽红、指纹为紫色或红色、脉滑、大便干结、小便泛黄。②排除标准:治疗中途换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儿;重要脏器存在重大功能障碍的患儿;具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常规进行治疗, ℃以上的患儿使用乙酰氨基酚液进行口服方式治疗。均以治疗3 d作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退热合剂进行保留灌肠治疗。退热合剂成分:葛根、板蓝根、山楂、薄荷、甘草、僵蚕、蝉蜕、石膏和滑石。灌肠前需要大小便排净,患儿取侧卧姿势,高位进行保留灌肠,5 mL/(kg·次),1~2次/d,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病情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3]。
观察指标
从用药30 min后起,定时患儿的呼吸、体温、流涕、咽红、咳嗽、脉象、指纹以及精神状态等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2002年中药西药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使用中药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病症临床研究和指导原则的相关评定标准

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136365664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