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德拉姆我的茶马道
“德拉姆”不是地名,也不是人名,而是马帮的
匹头马的名字。导演田壮壮拍了一部关于茶马古道的纪录片,片名就叫《德拉姆》。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德拉姆》记录的正是茶马古道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一个纯净的群落在自然环境险恶同时风景秀丽的地方,甘于清贫,享受清贫,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信仰的群落,这里的人们坚信有天堂,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比我们更贴近天堂。追随“德拉姆”的脚步,我们从云南的丙中洛一路走到西藏的察瓦龙,最后竟然比田壮壮走得还远,一直走到了左贡县的碧土乡。这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是众多茶马古道中至今不通汽车的路段。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指的是中国云南省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它穿越横断山脉,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而上到达西藏,又从西藏延伸至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顺江而下则可到达东南亚及南太平洋等地。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期,这条以马帮运送茶盐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及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后,茶马古道便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其实,茶马古道也好,茶马互市也罢,无论怎么称呼,它只是从云南、四川到西藏千百条山路中的一支,仅仅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跨越的自然屏障。
我们一行八人从丙中洛出发,顺着怒江逆流而上。其实丙中洛至察瓦龙已修通了一条87公里的简易公路,但由于多处山体滑坡,从秋那桶至察瓦龙的70公里只能靠自己的双腿徒步进去。在秋那桶我们一行经过简单的休整后便背包踏上古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路在崖上。仰头,是巍然耸立的雪山,云缠雾绕,直插云霄,俯视,是温婉秀丽的江水,烟气缭绕,川流不息。这刻,没有俗世的喧嚣和纷扰,心是透明的,纤尘不染,仿佛从未都是这样纯净。遥想当年,马帮从这里走过时是豪气冲天?还是像我们一样地疲倦不堪?正在体会脚下马蹄印的历史沧桑,队友的敦促声夹着山风在耳边呼啸
“不要停!”于是,无视雨雾弥漫,滚石、坍塌与雪崩等自然灾害随时都可能从天而降的可能,继续疾行。
在两座高耸的雪峰下,有片平缓的田园,江边有一片沙滩,沙滩边上有个小村庄――松塔村。我们进入松塔村时,恰逢炊烟升起,加上雪山、蓝天、白云、江水、沙滩,心中暗呼这才是世外桃花源、人神共居地此处的民居很有特色,建在危岩或山涧边的民房多为千脚屋,一端以岩石或坚硬的坡坎为地梁,空悬的另一头则用近百根手臂相的木柱顶住房梁。建在地势稍平坦的地方的房屋,则用石块砌成方柱墩,托住楼板横梁。屋顶多为“人”字型坡,以石片代瓦,远看宛若鱼鳞。
村中没有旅馆,我们来到一户怒族人家,向主人表明来意后,当晚便留宿此家。怒族人家里的火塘前都供有神龛,有的在里面放一块勾勒着简单线条的石头,有的在神龛上方挂一幅绘有雪山的画。石头和雪山,在村民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这也许解释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提名“三江并流”为世界遗产时所写的评语:“这里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文化和土地之间的关联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神话、艺术等。”
我们围着火塘而坐,喝着酥油茶,尝着怒族的“石板粑粑”,聊着怒族人家的日常生活,闲适而宁静。在这你能
你的德拉姆 我的茶马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