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讲座
一、易经渊源
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在古代被尊为“群经之首”,就是在现代,也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科学中的科学”。她和西方的圣经并称为世界两大奇书。古今中外这么多高层人士,高智商人士却都倍加推崇易经。“乾为天,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被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因为《易经》是“人更四圣,世历三古”的杰作。“人更四圣”是说,在一本《易经》里面,有四个圣人都作过文章。首先是创立了八卦的伏羲,然后呢,是作了六十四卦的周文王,第三个圣王是作了爻辞的周公。周公不是王,但如果你学习过儒家的知识,就会知道孔子力倡要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之礼,由此可见周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大圣人就是孔子,孔子作了系辞。四个大圣人智慧的结晶,足以突显《周易》在传统经典中的地位。“世历三古”是说伏羲是上古先民的代表,周文王和周公是中古先民的代表,孔子是下古先民的代表。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
始有三易,周易流传。《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周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以艮为首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以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以乾卦为首卦。以何卦为首卦,也体现了不同年代的特征和倡导者的意图。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现在流传的是《周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二、易经的三大原则
变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在变,但不是乱变,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智能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说到这里,玉圣想起了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教徒慢慢转变成迷信色彩“黑白无常”、“无常鬼”。世界上“无常”这个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想想看,我们的事业,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体制等等,都一定会在变化,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越变越差,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认识到变易的道理,有没有运用规律了。
不易不易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万事万物随时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第二层意思是说: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常常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之中。说明了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过程中的可识性。简单说,就是万事万物虽然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如现在的电脑,就是把复杂的计算程序转换成"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我认为,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简易宇宙间天地自然法则本来就是简朴平易的。看似错综复杂,使人们迷惑的事物,其内涵、原理、规律其实并不复杂,是很简洁的。说它复杂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而简单。我们看自然科学中一些伟大的理论或定律不都是几句话或一两个公式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在社会领域一些高深的治国方针不也都是一两句话吗?你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坚持”,“三个代表”等等。越是大道越简洁,越是真理越明了,大道至简。简易启示我们:在家庭、事业、社会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越想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别想了,停下来换一种思路,往简单处想想,很多时侯就豁然开朗。因为连宇宙大道都是简洁的,你遇到的事情能复杂到什么地方去。
三、易经五大理论技术
全息对应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宇宙间不存在独立的事物;不但有联系而且彼此间的联系有着规律性。例如落叶知秋的原理。心动则时空动,时空动则信息动,信息动则卦象成,卦象成则吉凶成。举例说,自然界的食物链:猫、田鼠、土蜂、三叶草、羊之间存在的这种相生相克的联系。在猫少的地方,田鼠多了,土蜂就相对减少(因为田鼠经常会破坏蜂窝),而蜂少的地方也就使三叶草传粉的机遇减少,于是喂羊的草就随着减少,结果影响到羊的生长。所以在这个地方,为了多养羊,就需要多养一些猫。养羊和养猫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这就有
易经知识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