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古诗里轻舞飞扬-国学教育论文
“七夕”在古诗里轻舞飞扬
文/梅玉荣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可以在古诗词里找到一份诗意的寄托与演绎。秋露刚刚转凉,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便翩然而至了。也许是受了爱情的感染,或是传说的熏陶,历代文人墨客都会为这个节日倾注一腔甜蜜而略带忧伤的深情。七夕,便在清凉如水的初秋夜,挥动古典的水袖,轻舞飞扬。
◎美丽传说千年不老
作为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具有神秘色彩与想象空间。浩瀚的天庭里,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不允,竟将牵牛贬入凡间务农,罚织女日夜纺织云锦。之后,有了织女下凡、男欢女爱、幸福家庭的细腻温暖,也有了王母震怒、牛郎追赶、金钗划河的离奇曲折。最终,每年只能靠喜鹊搭桥才能一见的一对夫妻,给后世留下绵延不绝的回味。
此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经时空之变,其流传之久,令人惊叹。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生动再现了牵牛织女相爱却相离的境况,其中“迢迢”“皎皎”“纤纤”等叠词运用,增添一种独特凄婉的音韵美感,结尾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渲染了千百年来都无法化解的淡淡忧伤,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后唐的杨璞《七夕》中写道:“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也是从传说发端,写到姑娘们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至于“不道人间巧已多”则于故事之外,多了些暗讽的意味。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依然写到了传说,“月下穿针”则让人如临其境,似看到一幅喜气盈盈的乞巧画面:清风徐来,月如妆镜,姑娘们拜月的姿态是优美的,心儿是虔诚的。
◎动人诗章意趣相殊
同样的传说,同样的节日,诗人们感受各异,或敛眉或嬉笑,或深挚或浅淡,或浓情或虚化,落笔之后,自成一脉山河。
优美清新如画者,莫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七夕诗本是写宫女寂寞而凄凉的生活,秋夜,孤独的宫女时而用蒲扇轻轻扑打忽明忽灭的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其中“冷”和“凉”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全诗不动声色地流溢出深宫怨女悲凉的生命况味。但隔了岁月的烟尘,再读此诗,或许更多的感受,是对银烛画屏的美好想象,对轻罗小扇的美丽描绘,对夜色如水的无比陶醉,对卧看双星的无限神往。
惆怅委婉如歌者,要算徐凝的《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渺渺有形,玉佩玲玲有声,情境如此之美,主人公却只能“怅望”,因为自己与爱人“经年”不能相见,这么说来,牵牛织女的一年一会倒值得羡慕了。
崔颢《七夕词》抒写了天上人间的无限愁惨:“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是写天上双星之恨;“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则借才女班婕妤先受宠爱后被冷落的悲凉境遇慨叹人间薄情。杜牧的《马嵬》诗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则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唐明皇杨贵妃凄凉结局的感叹:当时七夕李杨二人“密相誓
“七夕”在古诗里轻舞飞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