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虎的历史:尾大不掉-国学教育论文
打老虎的历史:尾大不掉
廖保平
1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老虎成了一个政治性名词,指代反动派、敌人、不法奸商、贪官污吏等。譬如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45年,蒋介石派蒋经国去上海打击不法奸商,从宋子文、孔祥熙和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下手,说是“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现在也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说法。
在1945年,通货膨胀、物价飞腾已经危及政权安危,“大老虎”们还要疯狂地投机炒作、囤积居奇、非法交易的话,只会助推政权速亡。虽然孔、宋家族,包括杜月笙与蒋介石关系非同寻常(传说杜跟蒋是拜把兄弟),但是,“大老虎”们日益坐大,成为中央政权都难于撼动的势力,其盘根错节的势力关系,敢令不行、禁不止,违抗上命。在“反腐败,亡党;不反,亡国”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放下面子,打一打这些威胁根本、盘根错节的“大老虎”——其实只是敲山震虎。
不过,在古代,这种与统治者相连为一体,或是与统治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却又威胁根本、盘根错节、难于对付的势力,不叫“老虎”,而是叫“尾巴”。这是非常有趣的事,老虎是“林中之王”,叫“老虎”明显有惧怕、甚至暗暗敬畏之意,而叫“尾巴”则始终自己视为主体,将对方视为依附、下等的意思。这种尊己为主、贬他为次的名序统治术非常老道,不仅仅是因为对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该打,而是尾巴坐大,势力危及首脑,本末倒置,就该打。因为一旦尾巴大过首脑,就会“尾大不掉”,自古而今,都有“尾大不掉”的累累血泪教训,我们不妨看看正反两个例子。
2
春秋时期,楚灵王因弟弟公子弃疾立军功,封他到蔡国去做蔡公。他问大夫申无宇:“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听说,诸如太子、母弟、公子、公孙、累世正卿这样的大族,不宜安置于边境;而低贱、年少、疏远、新进、小宗这样的出身,不宜放在身边。现在弃疾地位尊贵,而放置在外;郑丹是郑国弃臣,却安置在内,恐怕不妥。”
楚灵王又问:“国都之外另有大城,你怎看?”申无宇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是知道的。”他意在提醒楚灵王,封弃疾为蔡公、国都之外另建大城均有很大的隐患,切不可冒险行事。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想了一下,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忠顺,肯定不会背叛自己,还是决定将弟弟分封到蔡去做诸侯。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这时楚灵王的虐政引起国内动乱,弃疾率陈、蔡之师破楚都郢,他当然不是来保护楚灵王的,而是取而代之,当上了楚王。后来,人们用“尾大不掉”来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与“家强而不制,枝大而折干”(《盐铁论》)如出一辙。在西汉盐铁大辩论会上,大夫们说,“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可是为什么有称霸资源的齐国分崩离析了呢?原因就是“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卑而田宗强”,让田氏家族垄断了大海这个国有资源,在这一行业里长期深耕,独占了鱼盐的利,这根大尾巴势力越来越强盛,最后敢跟国君叫板。可见,对于国君来说,尾大岂只是不听从指挥那么简单,更是危及身家性命和王是楚灵王的亲弟弟,尾大尚且伤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尾巴大了,就更可能伤及自己了。曹魏时期的曹冏在《六代论》中将此一语道破:“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
打老虎的历史:尾大不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