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老的灵魂-国学教育论文
老子不老的灵魂
□整理/本刊编辑部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后世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累代不绝。它不仅是与其他许多国学经典不同,它更像是一篇哲理诗,言简而意丰。也正因如此,不同时代的学者对《道德经》都各有不同的体悟和解读。
道源:紫气东来函谷著书
通行的说法认为《道德经》是春秋末年老子所著。与孔子一样,老子也是轴心时代东方智慧的集大成者。相传他曾做过周代的守藏吏,晚年因不忍目睹王室的衰微,便辞官隐退,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函谷关吏令尹喜学养深厚、久慕老子,一日晨,忽见紫气聚集,形如飞龙,自东向西滚滚而来,知必有圣哲将过于此,于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缓缓自东而来。
令尹喜礼恭言敬,将老子迎入关中,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著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德经》上篇多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因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沿用至今。
先秦两汉:尊道贵德源经入教
先秦时期,《道德经》的流传十分广泛,列子、庄子等在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多受其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道家学派。
西汉初年,因为长期战乱,全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为了恢复经济,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曹参等一批政治家都极力主张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一个名叫陆贾的人在他的著述《新语·无为》中认为,“道”的最大特点是黄老所主张的无为。他总结历史教训说:上古时代的虞舜和周代初年的周公治理国家表面上看似乎是无所作为,但实际上能使“天下治”;秦代的秦始皇以暴政和强兵威震天下,到头来却失去了天下。所以,文帝、景帝时代,都以黄帝、老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精神治理国家,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因此,汉景帝时《道德经》及道家思想在当时社会非常盛行,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东汉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道德经》五千文。道教发挥《道德经》原有长生久视之说,尊《道德经》为道教经典。《道德经》超出了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外的宗教思想体系,身为古代先哲的老子也因此被神仙家们供奉为神仙。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及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汉代《道德经》的研究比较广泛,现存汉人注本还有3部,即西汉严遵《老子指归》、东汉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和张道陵《老子想尔注》。其中,张道陵《老子想尔注》则最早从道教信仰立场来注解《老子》,将《老子》变成了一部道教经典,为后世道教徒注解《老子》树立了典范。
魏晋:玄隐风气与《道德经》的传承
魏晋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动摇,玄学、道教、佛教兴起,注老研老成风,玄学家往往借助于注解《道德经》阐发以无为本、因任自然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如何晏《老子注》《道德论》以及王弼《老子注》《老子指略》等,都是以玄学思想诠释《道德经》的名著。
稍后,有阮籍、嵇康、向秀等“竹林七
老子不老的灵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