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摭谈-大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摭谈
○陈建芳
(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虽然它书写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但却日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价值意义。因此,教师要研究古诗词教学的艺术方法,才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将祖国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
[ 关键词 ]古诗;教学;摭谈;意义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141-01
现行的小学教材入选的古诗词堪称在文库之中的典范之作。它有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议论等形式,而内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这些入选到到教材中古诗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它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分量不轻。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必须遵从教材编写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注意讲究教学的艺术方法,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古诗词,还能受到美的熏陶,不断地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导“读”入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它能调动心、眼、口、耳等感官一起参与的积极性,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也容易记得住。其效果比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因而,教师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或是机械诵读。
于此,教师要善于从“读诗”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捕捉古诗词中美的信息,改变课堂上那种对字、词、句逐步解释的传统教学习惯,激发学生用“口”去表现诗中的韵律美。教师教学时可采用设置情境法,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理解诗意,头脑随“读诗”时勾勒出诗境的画面。如: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体会到“日落西山,河水奔腾”气势磅礴的画面;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产生出视觉与听觉那种立体感的自然画面;从体会“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捕鱼人那种危险的画面;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再现夜归人那种艰辛生活的画面;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体味到人间真挚情谊的画面,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悟出人生哲理……其实,这些只要学生读出“味”来,那内心深处定能受到感染。
二、配“听”入境
在教学古诗词中,教师要善用借助多媒体教学或借鉴传统教学如二胡、琵琶、古琴等进行伴奏。这些古老的乐器来伴奏学生朗诵,可增加不少“古香古色”之美,同时,师生随着音乐的韵律,荡漾在美妙的古诗词天地中,让学生滋生出这样的心境:似乎在黄鹤楼上看到了李白与孟浩然挥手作别的情景;似乎闻到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幽幽飘来的梅香;似乎听到了“醉卧沙场莫笑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古战场上马蹄声与厮杀声了;似乎同尝他乡过节时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苦涩……学生在听配乐中滋生出身临其境的艺术意象,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受之教育、受之熏陶的作用。
三、巧“插”入境
诗词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感而发的产物,也是他心灵的表白。在古诗词的中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留下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摭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