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族群认同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族群认同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大学语文论文
族群认同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 关键词 ]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65-02
一、族群认同理论
人类学对族群的研究里,族群认同是一个主要内容。族群认同涉及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中依种族、语言、区域、肤色、宗教、习俗的不同而采取族群归属、承认、赞同的区分方法。这就是说,族群成员拥有一种族群认同感,他们将自身和同一群体成员界定为“我们”,而将其他人界定为“他们”。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不同,不只牵涉政治方面,而且是以地缘、语源、血缘、政缘,甚至业缘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承认与否的问题。
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由此,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纳森·格雷泽认为,“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制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1]可以说族群的核心要素就是文化,因为族群更强调它的文化属性。
文化认同涉及个人或群体对其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否持全面接受还是加以排斥,另外也涉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就文化发展而言,还涉及‘本土化’与‘他者化’之分界如何定义的问题。凡是过度强调前者而贬抑后者的,就会形成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特殊主义、甚至大民族主义。反之,强调‘彻底现代化’或‘全盘西化’又有走向大同主义、普遍主义、他族认同的偏颇。由此可见,文化认同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抱残守缺、坚持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优越的国家容易陷入封闭锁国的狭隘境地。另一方面,如果不坚持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则会丧失国家或者族群的文化认同。当今世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独守传统的、本国或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几乎是难乎其难的事情。毕竟人类所以能够表现深刻与原创性的思想,还需要在原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民族、国度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国家或族群文化的生命力。
二、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笔者认为,族群认同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族群认同能够保持这个族群文化的一致和绵延性,使得族群文化保持更为持久,对于加强族群团结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果把握不当,过于强烈的族群认同也会使得这一族群与广泛的社会交流相“隔离”,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也不利于族群之间、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下文探讨族群认同理论对我

族群认同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luyuw9
  • 文件大小157 KB
  • 时间2017-12-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