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顿发家史-国学教育论文
猗顿发家史
文/莫休
猗顿精敏谨慎,勤奋敬业,有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他一介寒士以养畜起家,果桑致富,制盐贩运,经营珠宝,十年富甲天下,并且与陶朱公并驾齐驱,史称“陶猗”。
◎放养牛羊发家致富
《史记集解》记载:猗顿原是春秋鲁国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读过一点书,又在家务农,却“耕则常饥,桑则常寒”,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猗顿一心想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去向大富翁范蠡(即陶朱公)请教。陶朱公叫他畜五牸。先畜养几头雌性牲畜,运气还不错的话,牲畜会渐渐繁衍壮大,资本的“雪球”也自然会越滚越大,日久便可致富。小伙子便接着问道:“那什么地方最适合放养牛羊?”陶朱公告诉他:“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草丰,可肥五牸。”
得到点拨之后,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肥沃,水草丰茂,是个天然的畜牧场。猗顿就在这个天然畜牧场从饲养小牲畜和家禽开始了他的商旅生涯。
在猗顿的辛勤经营下,畜牧规模日渐扩大,摆脱了贫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畜牧业主。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国之宝”让他成了“陶猗”巨富
与此同时,猗顿又以“兴三园”之道投身于杏、桃、桑为主的林果产业。在经营果林业中,猗顿不断引进新品种,使河东成为闻名遐迩的果区。
猗顿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那一望无边、白花花的河东池盐,那河东池水浇在地上,风吹日晒后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不需任何加工即可食用,可是“国之宝”啊! 于是,他在贩卖牛羊时,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这样一来,他发现贩运池盐获利更大,而猗氏一带正是著名的池盐盛产地,有大量可以开发的盐资源,加上他有长途贩运的骡马,因此,经营盐业前景更广阔,赚钱更快更多。
猗顿开始将雄厚的资金和主要精力投入到制盐贩盐,利用这一地区优势,走南闯北,快速垄断了这片盐业和畜牧业市场。那些零散的“盐民”在猗顿的组织领导下,改进技术,讲求效率。在得到盐户的支持和官方的信任后,没过多久,食盐业便成为他庞大产业链条中的支柱产业,这也使猗顿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开凿了山西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
猗顿还涉足到玉石生意,把盐贩到西域,又从那里换回大量珍珠玛瑙,沿途开设了五十多家珠宝店,诸侯国都成为他的客户。继畜牧大王之后,猗顿在江湖上又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号——珠宝大亨,他还成了当时著名的珠宝鉴赏家。
猗
猗顿发家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