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孝莫大焉-国学教育论文
知行合一孝莫大焉
□文/郑夏
慧能大师曾言:恩则孝养父母。孝敬老人,既要论心,也要论迹。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孝,是一种行为。古语说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可见孝文化中蕴含着很大的学问,不仅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更要让他们有可停泊的心灵驿港。如何行孝,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索的修行。
孝养其身
孝,当然要让父母安宁。“安宁”两个字看似平淡,但对一个人,尤其是对老人,最为实在和珍贵。在浩瀚的成语词库里,最凄凉的一个,便是“老无所依”。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要让他们生活安稳,心情愉悦,细化到具体的事情上便是我们常说的“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由于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不见得都能给予父母多么富足的生活,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晚年平顺不颠沛,久病榻前有孝子;还要把自己的生活整理明白,不能让他们一把年纪了还要为我们操劳忧心。或许我们无法做成光宗耀祖这样的大事业,但起码我们得做到为人正直,不能让他们耻于我们的作为,心痛我们的人格。
其实这样的孝养已然是道德中最基本的内容了,但依旧有人无法做到,电视里也偶现弃父虐母的骇人新闻。父母给了我们呼吸的权利,逐梦的机会,是他们用血肉铸造了我们,让我们呱呱坠地,教我们牙牙学语。当岁月带走他们眼中的芳华,若不能给他们一方净土颐养天年,不能使他们心身安宁,我们又何以为人呢?
孝养其心
供养,只是我们进行孝养的第一步。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和“敬”从来就不是分开的两个概念。要真正尽到孝道,得发自内心地尊敬、爱戴父母。做子女的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应尽的一份责任。即便让父母有了珍馐佳肴,安身之所,却不给他们敬爱,父母也会食而无味,寐无美梦。要知道,对父母来说,最华美的衣着比不上儿女的笑靥,最可怕的寒冬莫过于孩子的冷漠。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用反问的语气列举了两种现象:
一是粗活重活,抢着去做,别让父母操劳;二是好酒好食,别光顾着自己,要让父母先享受。
这两点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做到了这两点,是不是就尽到了孝道呢?
从孔子反问的语气看,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那么什么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呢?孔子的回答只两字:色难。这道理便蕴含其中。
孝养其志
说到这个,总想起席慕容。她写过一首歌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她是草原的女儿,幼年时随父母远离家乡。她的父亲思乡,却有着千丝万缕的顾虑不敢回去,他怕面对,怕记忆里完美的故土经历了风霜变迁,已是满目疮痍。于是,她选择替父亲回去。
席慕容当美术教授的时候总爱买点自己完全不懂的考古书看,有趣的是,好像下意识一样,她买回来的书大多都是关于蒙古的。“只是因为那上面是我父母家乡的文化,买回来之后会让我感觉心安一些。”1989 年开始,她返回草原,带着父母的回乡梦,走父母走过的路,看父母看过的景致,书写父亲心中的草原与母亲记忆里的河流,将游牧文化带给世界。这一步,一走就是22 年。她所做的,不仅是一个女儿对故土的探访,更是把父母的遗志和热爱当成了最重要的追寻。她
知行合一孝莫大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